买东西的典故出自哪里 步步为营典故出自哪里( 三 )


(3)懂地理 。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
6.诸葛亮“草船借箭”结果如何?什么原因?
结果成功了 。
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
十二、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交代了草船借箭的原因 。
第二部分(:3-5):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作好了草船借箭的准备 。
第三部分(:6-9):诸葛亮周密计划,巧妙安排,终于借箭成功 。写了草船借箭的过程 。
第四部分(: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而周瑜听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
十三、课文主题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以限期造箭为由意欲加害诸葛亮 。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 。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
答: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
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意欲加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志,立下军令状,做好准备工作,利用草船向曹操成功“借箭”十万多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周瑜了解经过后,自叹不如 。
2.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立下军令状?他立下军令状后,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主动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已经识破周瑜的奸计,对如何获得十万支箭有了成熟的想法,可以说胸有成竹 。诸葛亮这样做,可以打击周瑜的锐气,让他心服口服 。通过读前文可以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所以周密策划,安排了这番对话,假借公事,步步为营,想把诸葛亮逼到“死无退路”的境地 。这“高兴”,是周瑜自以为是、得意忘形之态 。他为诸葛亮没有识破他的计谋而高兴,为自己阴谋得逞而高兴 。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
读课文前,我对文中的人物是通过电视剧和爷爷讲的三国故事了解到的 。我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张飞勇敢粗鲁等 。学完课文,我对诸葛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面对周瑜的陷害,他没有斤斤计较,而是顾全大局,用自己的智慧“借”到了十万支箭 。
我还想了解诸葛亮的“空城计”、“七擒孟获”、“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 。
4.读读课后“阅读链接”部分,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原著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阅读链接”对应文中的第8、9自然段 。
我发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多为书面语;而现代文浅显通俗,富有表现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