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文章插图
这段话出自《论语·八佾》 。原文是: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大体意思是: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祭祀要宰杀的活羊 。孔子说:“赐呀 。你爱惜那只羊 。我爱惜的是那个礼!”
“告朔饩羊”是古代的一种制度 。指每月初一 。诸候都要宰杀一只活羊祭祖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由于社会风气衰败 。鲁国的国君每月初一不在参加这一祭祖活动 。只是杀一只活羊来敷衍 。子贡认为这样做既残忍 。也有悖节约精神 。于是想废除这一做法 。孔子告诉子贡说 。你的想法有道理 。你爱惜那只羊只是为了节省开支 。不过我不主张去掉 。因为用这只羊祭祖代表了一种“礼”的精神 。相对于一只羊来说 。我更重视这种祭祖礼仪的精神内涵 。
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文章插图
孔子的这一说法 。使我想起家乡春节的祭祖活动 。大年三十晚上 。将祖先牌位供奉在正屋的八仙桌上 。然后点上香 。摆上各式各样的供品 。大年初一凡是来拜年的人 。都要祭拜祖先牌位 。富裕的人家 。供品多是大鸡、大鱼、大肉;贫穷的人家 。供品要么是家乡的特产 。要么是一些瓜果桃李之类 。其实 。逝去的先人是不会来享用这些东西的 。这不过是一种过年的仪式 。一种精神寄托 。由此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 。不摆供品、不请牌位可以吗?当然不可以 。供品可以丰厚 。也可以简约 。但不能没有 。因为没有这些物质的东西作依托 。也就失去了祭祖活动的意义 。
我们不去深究“告朔饩羊”到底是一种什么仪式 。也不再探究物质和礼仪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是伦理学研究的课题 。倒是这段对话很值得我们品味 。显然 。子贡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征求老师的意见 。这说明子贡善于思考问题 。然而通过孔子回答我们可以看出 。他并不同意子贡的观点 。但没有立刻指责子贡鼠目寸光 。只知爱羊 。不知爱礼 。也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强迫子贡接受 。而是用讨论问题的口气 。先肯定学生的观点有道理 。接着深入一步 。阐明自己正确的观点 。这种尊重学生、循循善诱的民主式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文章插图
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视野还不够开阔 。认识还处在较低水平 。有时候提出的问题看上去很幼稚 。也很片面 。甚至是错误的 。面对这样的学生 。当老师的就应该像孔子那样 。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 。接着把自己正确的观念讲清楚 。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 。如果对学生片面或者是错误的观点大加指责 。甚至于讽刺、挖苦、嘲笑 。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则往往会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也会养成学生遇事无主见、依赖他人的思维惰性 。这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敌 。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 。个人管见 。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其他观点:
这句话的落脚点就是“尔(子贡)
爱其羊 。我(孔子)爱其礼”
【如何理解“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贡不忍心杀死活鲜鲜的羊 。
但孔子却是一个最注重礼仪
的人 。所以才说“赐也” 。
其他观点:
这是《论语·八佾》第十七章的内容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 。我爱其礼 。”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贡要免去初一祷告用的活羊 。孔子说:“子贡啊!你舍不得那只羊 。我舍不得那种礼节 。”
告朔之饩羊 。初一祷告用的活羊 。告朔 。初一祭奠 。天上无月之日为朔日 。天上满月之日为望日 。告 。旧读gù 。饩 。音xì 。指祭祀用的活物 。祭祀当场杀用于祭祀的活物 。
爱 。爱惜 。舍不得 。
“子贡欲去告朔之羊”这该是孔子任鲁国司寇摄相位时的事 。否则不会有“子爱其羊 。我爱其礼”之说 。也不可能有子贡“欲去”之举 。看起来 。是时子贡也在孔子手下做事 。从已经得到的信息看 。孔子任司寇代宰相时 。冉求为孔子掌管总务事宜 。子贡主管祭祀事宜 。子华是使节 。原思是孔子的家宰 。子路为季氏宰 。
按照周礼的规定 。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 。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 。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 。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到祖庙 。以一只活羊为祭品祭祀 。祭后报告朝廷 。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 。鲁国从文公开始 。国君并不祭祀 。只要官员杀羊祭祀以虚应故事 。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 。干脆废除这种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