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张仪继续让秦国变强,为何他俩结局会大相径庭?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张仪继续让秦国变强,为何他俩结局会大相径庭?

文章插图
商鞅具有某种看准了目标即勇往直前的性格 。他不会因为顾及到某些制约因素而改变初衷 。为了变法图强 。商鞅连太子和太子的师傅都可以得罪 。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这样的人在拥有强有力的支持的情况下 。是可以干成一番事业的 。然而一旦支持他的力量消失了 。等待他的必然是“反对派”的反攻倒算 。陷其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所幸商鞅虽死 。而变法尚存 。秦国的崛起之路也未曾中断!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张仪继续让秦国变强,为何他俩结局会大相径庭?

文章插图
而且张仪善于口舌之才 。他所作的也无非是依仗秦国的国势 。对六国进行讹诈而己!并且这种讹诈还颇为成功!使秦国不动刀兵或少动刀兵 。即可达成目地 。这样的人 。哪位秦国君主不喜欢?也因此张仪才得以功成身退 。安享晚年!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张仪继续让秦国变强,为何他俩结局会大相径庭?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羡慕嫉妒恨 。是前些年网络流行语 。挌在2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同样适用 。
在《大秦帝国》中 。商鞅变法使秦国从一个偏避、落后的西戎之国一跃而成为七国之首;占据魏国河西之地 。为秦国打开了东出之门 。
而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占据巴蜀之地 。凭一张利嘴让山东六国纷纷以巴结秦国为荣 。使秦国国家利益得以最大化 。
秦国能如此强大 。商鞅、张义两位名相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人的丰功伟绩也被当时他俩所分别效力的秦孝公、秦惠文王所认可 。商鞅被孝公封为商君 。而张仪被惠文王封为武信君 。
问题来了 。同样是功成名就 。两人的人生结局却大有不同 。
商鞅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 。灭其族 。令后人看后惊悚不已 。而张仪却能全身而退 。让后人只有羡慕的份了 。
为什么那?我们就这个疑问说道说道 。
商鞅是在秦孝公死后被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所杀 。按电视剧《大秦帝国》所说 。是因为商鞅变法之时 。当时还是储君的赢驷(秦惠文王)妄议变法 。但碍于赢驷的储君身份不能按照法律惩戒他 。便让赢驷的两位老师来承担罪名 。一个被割了鼻子 。一个被刺脸破相 。于是就和赢驷结下了梁子 。同时商鞅变法也触动了秦国贵族们的利益 。但碍于秦孝公的强势贵族们只好隐忍不发 。等到孝公一死 。赢驷即位 。商鞅的悲惨结局便可想而知了 。
那么问题又来了 。商鞅有没有可能摆脱如此悲惨的命运那?按电视剧的说法是商鞅为了大秦国家利益 。不惜身死来捍卫变法成果等高大尚的说法 。实则那是编导在自我封神 。以此来渲染商鞅的国家情怀 。个人的坚定信仰等等 。让我说简止是欺骗观众 。一片胡言 。
试想一下 。一个正常的人面对自身安危 。家族恐有灭族之灾的时候 。还在那里正定自若的大谈什么秦国国运长久之类的东东 。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
而实际情况是商鞅贪恋权力 。自我膨胀 。在生死攸关之际错误判断了形势 。他以为自己为秦国建立了基本国策 。立下了不世之功 。秦王奈何不了他 。秦国要想更强也离不开他 。结果迷失了自己 。对他当时的险境 。手下有人曾劝告他功成身退 。驱灾避祸离开秦国 。他却不听 。在孝公死后 。依然我行我素 。出入车仗和秦王的阵式差不多 。谁知惠文王是要你的命 。并不是要废除商法 。一生精明的商鞅 。却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 。结果酿成了惨祸 。
而反观张仪却要比商鞅明智的多 。
“识荣辱 。知进退”用在张仪身上是在合适不过 。在惠文王执政时期 。张仪虽然倍受宠幸 。但也数次遭人忌妒陷害 。张仪为此也两次避祸于魏国、楚国 。但他每次都能以一心事秦的所谓忠心来打动秦惠文王 。这里不得不佩服张仪的怱悠劲 。他不但忽悠住了秦王 。而且走出国门忽悠住了山东六国 。
惠文王死后 。秦武王继位 。武王生性粗鲁 。当储君时就见不得张仪之类的巧言令色之人 。张仪也知道秦武王讨厌自己 。权衡一下保命要紧 。
【《大秦帝国》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张仪继续让秦国变强,为何他俩结局会大相径庭?】于是他又开始怱悠起秦武王 。给武王画了个大饼 。说自己为了武王以后的东出大业 。甘愿去魏国为秦王做内应等等 。把秦武王给怱悠晕了 。在武王的欢送下 。带着自已多年积累的财富 。安然回到了自己的母国 。最终在魏国寿终正寝 。
所以说认清形势 。“识荣辱 。知进退”决定了商鞅与张仪结局的大相径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