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非常专业的提问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侵华日军内部称谓的名词解释 。确实较为复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日本陆军有个世界唯一的现象 。即所有军官无论中将还是少尉 。全部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校名中的“士官”与我们汉语中的含义又有本质的区别 。

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文章插图
(元帅陆军大将畑俊六)
一般意义上 。世界各国军队的“士官”泛指职业或专业军士 。比如军士长、上士和中士等等 。还没有正儿八经的跨过“军官”门槛 。唯独日本军队的称谓比较奇葩 。特别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
日本军队称军衔为“阶级” 。其衔职系统成于明治维新期间 。虽然军队建设仿自西洋军制 。但添加了自己的一套独特“阶级划分” 。在日语中士官就是“军官”的意思 。因此它的所有军衔称谓是围绕“士官”两个字进行的 。
具体来说分为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四个层级 。每个层级则对应特定的军衔范围 。
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文章插图
(陆军中将时期的东条英机)
1、士官 。
日军的“士官”阶级包括军衔列表里的三等九级 。即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和少尉 。其中将军三级为“敕任官” 。说白了就是必须由天皇下达正式任命书的军官 。这是天皇保证对军队统率权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佐官三级和尉官三级为“奏任官” 。意思是陆军省直接可以任命 。不过得上奏天皇走个程序 。后者基本不闻不问 。这就是陆军省长官陆军大臣(陆相)的最大权力所在 。可以任免军官 。
在日军内部 。通常称呼上述所有士官(军官)为“将校” 。哪怕只是个少尉也可以这么称谓 。所以他们吃饭洗澡的地方一般叫作“将校食堂”和“将校浴池” 。至于有没有“将校茅厕”那就不得而知了 。特别说明一点 。日军的“元帅”一级并非军衔 。而是大将级军官名列“元帅府”之后的荣誉称号 。正式称呼为“元帅陆军大将” 。比如二战末期的两个总军的总司令杉山元和畑俊六 。就是这么个意思 。
度度狼军史原创 。禁止转载 。
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文章插图
(二战日军大佐)
2、准士官 。
单指日军中的准尉军衔 。并且年龄限制在40岁以下(宪兵可延长到48岁) 。也就是说如果混到胡子拉碴40岁了 。还没有能够晋升到少尉的话 。这个“准士官”就该退役或者转为预备役了 。准尉并非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 。而是在士兵骨干中择优逐渐提拔起来的 。类似于中国军队的“提干” 。
3、下士官 。
其实这才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军队中士官的含义 。日本军队“下士官”包括了曹长、军曹、伍长三级军衔 。年龄上限40岁(宪兵45岁) 。在部队中一般担任的职务是:中队司务长(准尉或曹长)、小队副(曹长或军曹)、分队长(军曹或伍长) 。也就是说 。日军的小队长是“士官”的最底线 。“下士官”无论如何是不可以担任的 。
当然 。战时如果军官死的太多 。下士官临时代理一下小队长是可以的 。
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文章插图
(二战日军尉官)
4、兵 。
日军的“兵”分为四个等级 。即兵长、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其中入伍半年以内的为二等兵(列兵) 。入伍一年后为一等兵 。入伍一年半的为上等兵 。时间再朝上仍然未能混成“下士官”的老兵 。那就是兵长了 。
1943年以后 。日本军队又把“敕任官”中的大将改为“亲任官” 。必须由天皇亲自任命和颁发证书 。表明裕仁加强了对军队高级将领的控制;同时增加了“兵长”这一军衔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络流传的军衔图上 。是没有兵长级别的 。按日军“兵”的划分 。兵长为一等卒 。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分别为二、三、四等卒 。
搞这么多等级的“卒”干嘛呢?因为工资待遇不一样 。二等兵每个月才拿6块钱 。兵长可以拿到13块钱 。
为什么日本人把军官称呼为“士官”?

文章插图
(二战日军一等兵)
因此日本军人如果想成为他们所谓的“士官” 。就必须入读陆军士官学校 。学制三年 。毕业后可授少尉或者中尉军衔;在部队实习一段时间后 。表现优异者经过推荐和考试可以进入“陆军大学”深造 。这是成为将军的必经之路 。否则的话 。军衔升到中佐基本就算到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