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 。“敏”是机敏、积极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泽东同志熟读经典 。给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取名:李敏、李讷 。便是出于论语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其实 。当今的我们每个人 。不但说话时要三思而后说 。行动时也要三思而后行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弄清楚5W1H 。这是管理工作中 。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 。和进行决策的思维程序 。
这六个问题是:
(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
(2)What——怎么回事?(对象);
(3)Where——在什么地方执行?(地点);
(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
(5)Who——由谁执行?(人员);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先说这句话的出处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四书之一的《论语》第四章 。里仁篇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由此可见 。孔子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可用一句话概括:君子少说多做!
少说多做 。孔子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重行 。重实践 。
重实践 。务实效 。是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几千年的一个优秀传统 。从上古的神话到尧舜禹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宋明理学 。“行”在中国文化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词语 。重行大于重知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孔子为什么如此强调、重视实践?原因其实很简单 。说话容易做到难 。
这个问题 。到今天 。仍然是许多人的通病 。说话时能说上天 。落到行动处却连影子都没有 。所以 。孔子认为 。嘴上功夫不重要 。是否君子看行动!满嘴仁义道德的人 。不一定是君子 。不标榜自己的人 。倒有可能是那个“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真君子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一个人 。你心里想了什么、起了什么念头 。其实就是你的行为 。所以 。要在一念发动处修养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阳明的思想固然有反对者 。但一个人 。如果能看到自己每念发动处的“善”和“不善” 。这样的人格 。一定可以称得上君子品格的 。
今天 。我们身边仍不乏嘴上的伟人 。行上的矮人 。殊不知 。人生苦短 。转瞬即逝 。再好的念头 。再美的理想 。没有实践 。只是黄粱一梦 。
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 。欢迎关注繁星国学 。和我们一起寻找儒道文化的智慧!
其他观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自《论语·里仁》篇 。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 。“敏”是机敏、积极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 。而行动要敏捷 。这句话告诉我们讲话要慎重 。三思而后言;做事要积极敏捷、雷厉风行 。不然言多必失 。祸从口出 。却不知所以然 。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 。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这句话既富有劝诫之意 。又具有辩证的哲理;慎言不是不言 。而是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孔子强调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夸夸其谈并非最佳选择 。东晋时期 。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谢安家里做客 。王徽之和王操之说话较多 。且谈的多为琐事俗事 。而王献之简单问候之后再无多言 。事后谢安的宾客问这三兄弟谁更胜一筹 。谢安认为是王献之 。其理由是“吉人辞寡” 。
如何理解这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文章插图
孔子不仅强调“讷于言” 。更强调“敏于行”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孔子知道 。说大话容易 。做成事困难 。许多事情 。尤其是社会性事物 。表面上看着简单 。实际上却是千头万绪 。而且 。许多时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 。看起来是做件好事 。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再说 。任何事物都处在时时变动之中 。眼前有利 。并不代表将来有利;对有些人有利 。并不代表着随社会大众有利 。如此等等 。不加深思和认真实践 。很难理解做事之难 。也不会有长远眼光 。少说话 。勤观察 。理清头绪;重实践 。多做事 。识得轻重缓急 。才是正确的思路 。只有知道哪些该做 。哪些不该做 。才能兴利除弊 。造福社会;只有知道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才能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 。事半功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