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卒读的话语 让人不忍卒读的文章是指怎样的文章

人不忍卒读的文章是指怎样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
文学作品投寄给报刊、出版社,或者被收入语文教材时,编辑往往会对作品加以文字改动 。有改动成功的,如写了《天使,望故乡》的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其文字就经过编辑珀金斯大刀阔斧的删改,从而大放异彩 。还有,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从《上海的风花雪月》中摘录《上海的弄堂》一篇,语言原本比较粗糙,经过一位资深编辑的精细打磨,几乎收到了点铁成金的阅读效果 。但也有一些编辑,不能理解作家的苦心,反而把作家精心打磨出来的文字,改动得几乎不忍卒读 。

不忍卒读的话语 让人不忍卒读的文章是指怎样的文章

文章插图
1981年,孙犁在为自己的文集写序时,就有“很长一个时期,编辑作风粗率,任意删改别人文章”的吐槽 。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他的写作过程确实经历了如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样的苦苦思索,用他的原话说,“我对作品,在写作期间反复推敲修改,在发表之后,就很少改动” 。另一方面,他的作品,特别是名作《荷花淀》,多次遭遇中学语文、大学现当代文学教材编辑的删改 。因此,在不同时期,他根据不同版本中的删改情况,写下《关于<荷花淀>被删节复读者信》《被删小记》等短文,以表示自己的痛心疾首 。
作者的原作与编辑的改动,本来是一个经过比对就清楚明了的事实,但围绕着改动产生了一些离奇传闻,从而让这一删改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
语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选入的孙犁作品《山地回忆》后面,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一个标点符号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很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孙犁的《荷花淀》写到水生嫂在送丈夫上前线时这样对他说:“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有的选本把这句话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孙犁看到后很不高兴,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你也这样认为吗?在这句话中用句号与用逗号有什么不同?
其实,这个传闻流传甚广 。有些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会将其作为案例讨论 。比如,发表在《语文月刊》2016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比较:感受语言美的有效载体》,就相信且讨论了这个传闻,并得出结论说:
“我不拦你”若用逗号,在语法上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这样全句的重心就落在“家里怎么办”上面了,整句话就变成了不依不饶的责问 。水生嫂不就成了用家务来拖丈夫后腿的“落后分子”了吗?这显然与前面的交代不符,与作者塑造的温柔、体贴等待丈夫归来的解放区进步妇女的形象不符 。改用句号,强调了“我不拦你”,说明了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表现了她顾全大局、深明大义 。但是想到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难以承担,随后脱口而出“家里怎么办”,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深依恋 。语气停顿稍长的一个句号,完美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意思 。家常生活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停顿,把水生嫂细腻丰富而又复杂微妙的感情、温柔而又刚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
尽管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因为除开通行的各种《语文》教材用了句号外,首发在《解放日报》1945年5月15日副刊上的《荷花淀》第一部分,在“我不拦你”后面,是用逗号的 。而流行甚广、作为教育部推荐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白洋淀纪事》中,《荷花淀》中的同样位置处,也是用逗号 。特别是,由孙犁生前校定的《孙犁文集》,同样没有在“我不拦你”后用句号 。如果孙犁为此真的很生气,他是有许多机会让编辑改正的,为什么从没有改正过?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的传说得以流传,不过是有人一厢情愿地为“拔高”水生女人的形象,来有意无意地寻找一点合法性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