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


《弟子规》是狗屁国学 。
《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 。作者李毓秀 。是个穷酸秀才 。

《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

文章插图
《弟子规》成书之初叫《训蒙文》 。刚一面世就受到统治者力捧 。为什么呢?因为《弟子规》的核心思想就是教人顺从 。在家要无条件服从父母长辈 。在外要无条件服从统治者 。要做顺民 。整体上来说 。《弟子规》的糟粕多于精华 。根本不值得读 。
比如说 。《弟子规》是这样强调父子关系的:“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 。”什么意思呢?就是父母叫你 。你要赶紧答应不得拖延;父母命令你做的事情 。你绝对不能拖延;父母教育你的话 。你必须恭敬的听取;父母责骂你 。你必须温顺的承受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当父母的就百分百正确吗?父母说的不对也要听取 。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 。依据这种规则培养出来的子女 。除了服从 。还是服从 。
《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

文章插图
再比如 。《弟子规》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亲所恶 。谨为去” 。意思是说父母不喜欢的事情 。你绝对不要坚持;接着又说“亲有过 。谏使更” 。意思是说父母有过错 。就要劝谏他们更改;但是父母不喜欢你的劝谏 。你要怎么办?依据前一条似乎是不劝了 。但《弟子规》却说:“谏不入 。悦复谏;号泣随 。挞无怨 。”意思是说劝谏不听 。还要和颜悦色接着劝 。甚至要哭泣着跟随 。挨打了也不抱怨 。天呐 。这也太矛盾了 。明明父母不喜欢 。你还非得劝 。这不是扯淡吗?
《弟子规》的大量内容 。都是训诫 。不容置疑的口气 。小孩子启蒙阶段 。难道不应该发挥想象力 。启发他们的智力吗?直接让他们顺从 。这岂不是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

文章插图
实际上 。真要读国学 。为什么不直接读《论语》、《孟子》呢?为什么要去读清朝一个穷酸秀才写的二手书《弟子规》呢?
其他观点:
不是算不算 。它就是地道国学 。古人启蒙读物 。也可称是古人养成教育教材 。放眼当今社会 。能够通读者众 。能通晓其理者稀 。毫不夸张!
其他观点: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弟子规是不是国学 。而在于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国学 。对待国学 。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由于《千字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不利于清政府的愚民统治 。一本极力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以方便清朝统治者的工具性读物《弟子规》应运而生 。
《弟子规》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的文义 。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 。前六项以德育修养为名义 。而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 。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清规戒律 。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等级观念践行 。由此看来 。“《弟子规》当然属于国学读物 。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 。易学易记 。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 。《弟子规》所讲的道理 。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讲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是学习中国文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
【《弟子规到底算不算国学?】但是 。国学 。就一定全盘皆精华吗?就一定是个绝对的褒义词吗?就一定要身体力行吗?肯定不是了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 。无一不是文化 。无一不是国“学” 。但其中自然有精华有糟粕 。凡事皆有两面性 。对于弟子规也是如此 。
有人觉得它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可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周礼之建立不也为此么 。一个“礼”字难道没有束缚的作用么?但它也仍有好的一面 。可见不是弟子规是不是国学的问题 。而是我们要怎么学习理解和继承国学的问题 。要教育孩子/国人遵纪有礼 。也要教育孩子/国人放开思想与时俱进 。个中难点与重点 。才是考验各位家长 。各位教育界大V 。各位自媒体KOL的关键之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