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最早出自哪本典籍

华夏哲学的精髓就在于人的一生哲学方面 。“儒家站立在人的一生之内体证宇宙万物之生命本源 。并据此体证追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审视人的一生的意义……”[1]P5 。在其哲学思想内包含着修身的重要的方法等 。几千年来渗透在国内民族的意识形态内 。滋养着希望优化人的一生的国人 。“慎独”只是古典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本文旨在对《大学》和《中庸》里“慎独”的发生、释义进步的脉络以及其重要价值进行探讨 。

慎独是什么意思 慎独最早出自哪本典籍

文章插图
一、“慎独”的渊源与释义进步1、“慎”、“独”的文献例证众所公认“慎独”即“慎其独”最先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 。追本溯源 。“慎独”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一些渐次进步的过程 。“慎”与“独”作为单字在前秦的典籍中出现是很多的 。在《尚书》中“慎”就有三十几处出现 。如“克慎明德 。昭升于上”(《周书·文侯之命第三十》) 。“独”也有几处出现 。如“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周书·洪范第六》) 。《春秋左传》里的“慎”多与“守”字混合 。如“府库慎守 。官人肃给报告”(《春秋左传·哀公三年》) 。《周易》里也有这二字 。如“慎之至也 。夫茅之为物薄 。而用可重也 。慎斯术也以往 。其无所失矣 。”(《系辞上》) 。“有孚挛如 。不独富也”(《象传·小畜卦》) 。《说文解字》曰:“慎 。谨也”可见“慎”只是谨慎之义 。上古文献往往一般作这种解答 。而“独”字本义是犬好斗则独而不群 。本义废弃 。用假借义 。可解答为单独、独处、或老而无子 。
还有重要一点 。儒门总是引用阐发思想的《诗经》内虽无“慎独”出现 。但已蕴涵了后来慎独的意思 。例如《诗经·大雅·思齐》曰:“雍雍在宫 。肃肃在庙 。不显亦临 。无射亦保”大意为一个体虽处于幽密之中而心情谨慎 。有所坚持 。不应该随便行事 。又如《诗经·大雅·抑》曰:“视尔友君子 。辑柔尔颜 。不遐有愆 。相在尔室 。尚不愧于屋漏 。无曰不显 。莫予云覯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也表示了相近的意思 。只是即便在暗室中 。不被人观看到的的地方行为也无愧于神灵 。显然应该看见表现出了“慎独”的潜在含义 。由此可推断经历过儒门对《诗经》的潜心研读 。潜移默化的溶入儒家思想 。变成其理论来源 。此后在《大学》、《中庸》里开宗明义提出“慎独”一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件 。
2、《大学》、《中庸》中的“慎独”表述
《大学》有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空闲居为不善 。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 。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 。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中庸》有曰:“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
3、汉唐注家对“慎独”的阐释
从东汉起对于“慎独”的阐释都是有着继承性的和进步性的 。东汉郑玄是最先给“慎独”一词释义 。郑玄注“慎独者 。慎其空闲居之所为”(《礼记郑注》) 。之后北齐刘昼的《刘子·慎独》等继承其释义 。再到唐代孔颖达的《礼记正义》 。根据疏不破注的原则 。孔颖达对“慎独”所做的疏解与郑玄的注是不相违悖的 。汉唐之际 。由于当时当权者给予郑氏、孔氏显赫的学术地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认了这一时期“慎独”的大众释义 。
4、宋明时期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中关于“慎独”的解读实际上都继承进步了郑玄对于“慎独”的阐述 。朱熹在《大学章句》注:“独者 。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 。则当实用其力 。而禁止其自欺 。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 。好善则如好好色 。皆务决去 。而求必得之 。以自快足于己 。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 。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 。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P7 。在《中庸章句》中 。朱熹又注:“独者 。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 。言幽暗之中 。细微之事 。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 。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 。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显然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 。而于此尤加谨焉 。所以遏人欲于将萌 。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 。以至离道之远也 。”[2]p18通过对朱熹的章句集注以及其文字的研习 。应该看出朱熹除了沿袭自郑玄以来的古典看法 。即认为“慎独”只是在独处时更要谨慎戒惧 。在人所不知不闻之地加紧个体道德培养 。不可自欺 。还将“独”的内涵扩大了 。朱熹的解读较之郑玄的进步之处在于使“独”内含了心情独知的意义 。在郑玄看来 。“慎独”之“独”只是空间上的独处 。是别人无法干预的地方 。而朱熹理解的“慎独”之“独”除了上述之义外 。还指一种人不知而我心里独知的“独” 。这种去处虽慎隐微 。却是心情正或不正之所由分 。不可不谨 。由此可见 。朱熹对于“独”的理解更进一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