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读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二 )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在前一年的中秋节 。作为兄长的苏轼赏月欢饮之余 。心中越发思念已六年未见的胞弟苏辙 。悲伤感怀之余写出了传唱千古的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东坡先生的这首词收获了诸多崇高评价 。宋人胡仔更是称“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 。
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被称为千古中秋第一词
也许是东坡先生“千里共婵娟”之念至真至诚 。感动天地 。第二年兄弟二人便得以团圆 。共聚中秋 。情深意笃的兄弟二人因仕途不顺 。自宋神宗熙宁二年以后便身居异地七年未曾相见 。此次相逢于徐州 。共度中秋佳节 。兄弟二人心中自然都是欣喜万分 。但一想到团聚之后便是未知下一次相聚之期的长久分别 。又都难免伤感 。喜忧交汇之时 。一直在诗词创作上试图追赶兄长脚步的苏辙便以相同的词牌《水调歌头》来和赠兄长 。
这首词的上阙写兄弟久别重逢之喜 。手足深情溢于言表 。“去年东武今夕 。明月不胜愁” 。去年的中秋 。兄长远在密州 。长月当空 。思念子由 。有“千里共婵娟”之愿 。而百里之外的弟弟又何尝不是在对着明月想念兄长?
词的下阙词人直抒胸臆 。表达了对短暂相聚之后又将分离的不舍 。明月无情 。不会因为人的不舍别离而稍作停留 。“今夜清尊对客 。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 。尽管今夜欢聚 。明月当头 。但作者心中已经涌起了对于即将到来的分离的别愁 。
词的最后两句 。苏辙以“王粲登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担忧 。希望兄弟二人不要像王粲那样 。一生怀才不遇 。后半生流落天涯 。只能登楼望故乡 。寥寥十字 。饱含着词人对于兄长的眷恋、不舍和担忧 。也包含着对兄长不必过分追求功业 。早早隐退闲居的劝诫之意 。
作为兄长的苏轼 。自然了解弟弟心中的愁绪 。为了开解苏辙 。他又同以《水调歌头》词牌 。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 。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 。丝竹缓离愁 。
一单功能名遂 。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 。
雅志困轩冕 。遗恨寄沧洲 。
岁云暮 。须早计 。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 。佳处辄迟留 。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 。唯酒可忘忧 。
一任刘玄德 。相对卧高楼 。
苏轼和词的上阙借谢安“不及时引退”的故事 。表达了对弟弟劝导的理解;下阙则设想了兄弟二人的“退而相从之乐” 。尤其是“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一句 。让人仿佛看到了兄弟二人大醉相扶东倒西歪的有趣景象 。
不得不说 。东坡先生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兄长 。在看到弟弟心有挂碍之时 。以一首温情脉脉的和词一下子打消了苏辙心中的担忧 。让其可以安心远行 。但其实东坡先生内心又何尝没有对于这场短暂的相聚有百般的不舍?兄弟相聚之后 。东坡先生又做了一首小词《阳关曲·中秋月》 。一方面记录兄弟相聚、佳会难得之美好 。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兄弟分离的难舍和对未来行踪萍寄的忧扰 。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明月如人 。圆了又缺 。缺了又圆;人事如月 。聚了又散 。散了又聚 。
恰如明月暂满还亏 。人生也是会难别易 。
惟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苏氏兄弟一般 。珍惜每一次团圆的机会 。
不得团圆始相思中秋月圆 。月之圆兆人之团圆 。月亮特有的引力 。让潮汐归岸 。让游子归乡 。每到中秋 。散于四面八方的游子便如倦鸟归巢 。团聚于家中 。赏月圆之美 。说离别之情 。诉相思之意 。
“此夜若无月 。一年徒过秋 。”当中秋成为团圆的节日 。成为人们团聚的寄托 。人们甚至认为不赏月、不团圆 。这一年等同“虚过” 。
有多少团圆就有多少分离 。有多少欢聚就有多少孤独 。每个中秋 。其实都有数不尽的遗憾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东坡先生的名作千古传颂 。早就告诉了我们人世间离别的常态和无奈 。而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则成为无数身在异乡之人的深切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 。
不得团圆的人们的中秋只剩望月寄情
古往今来 。为了生活 。漂泊在外的人数不胜数 。每逢中秋 。他们望着挂在空中的朗朗明月 。无比思念故乡和亲人 。由衷的期待与家人团聚 。团圆 。就成了最易也最难的事情 。而望月寄情也就成了那些不得团圆的人们过中秋的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