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 二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作此词时 。已经44岁 。正处于颠沛流离的奔走中 。当时宋徽宗、宋钦宗二人弃城北上 。宋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 。李清照目睹国家的战乱与动荡 。看到岳飞满腔热血、战死沙场 。写下这首词 。来高亢岳飞的爱国 。开篇即指出人活着应树立做豪杰的理想 。死了也要成为鬼中国的英雄 。表达了内心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 。又讽刺了当政者的懦弱无能 。对国家沦陷的愤懑之意 。而朱淑真也以“项羽”为题材 。写下《项羽两首》:
①自古兴亡本是天 。岂容人力预其间 。非凭天意凭骓逝 。骓不前兮战已闲 。
②盖世英雄力拔山 。岂知天意主西关 。范增可用非能用 。徒叹身亡顷刻间 。
朱淑真的这两首诗中均表达了“天意”的因素 。他认为项羽虽为时代英雄 。却未能战胜刘邦 。是天意让他灭亡 。这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言词之间虽肯定了项羽的英雄气概 。却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项羽的气节 。朱淑真对爱国烈士的描绘娓娓道来 。却平淡无奇 。
李清照的诗词中敢于直面战乱的悲痛 。写下“凄凄惨惨戚戚”的佳句 。也含蓄表达了内心的悲愁苦闷 。她将人生遭遇与时代慌乱融为一体 。被清代沈曾植在《菌阁琐谈》评价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 。乃闺阁中苏、辛 。非秦、柳也” 。体现易安的豪迈不羁、爱国之心;而朱淑真被清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道:“即以词格论 。淑真清空婉约 。纯乎北宋 。易安笔情近浓至 。意境较沈博 。下开南宋风气” 。可见朱淑真的情语过于浓烈 。风格单一 。所以不被后人称颂 。

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

文章插图
“意境”一说起源于唐代 。它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概念 。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之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极秀者 。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思 。了然境象 。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用思 。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 。
王昌龄认为 。物境是自然景物的境界;情境是诗人强烈情感创造的境界;意境作为最高境界 。它是诗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道出宇宙人生的真谛 。表达深刻的启迪和领悟 。李清照的词中多“意境” 。而朱淑真的词是“物镜”中夹杂着单一的“情境” 。未突破两者的融合 。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如李清照在《一剪梅》写道: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这首词中 。李清照记录了自己与丈夫的离别之苦 。她以秋天里的“残藕”为景 。一个“解”字 。一个“独”字勾勒出易安心中的孤独心绪 。抬头突然看到雁子翱翔 。便想到是家书抵达何处?一个“回”字 。将大雁与词人心中的感情沟通起来 。像是大雁在告诉易安“我传达的不是你的锦书”一般 。李清照是一个旷达的女子 。她在下阕写花开花落、水流四方是自然之情 。无需感慨 。这心中的愁绪不如分成两份 。减轻负担 。却发现这愁根本无处消解 。刚下了眉头 。就又涌上了心尖 。生动的传达出心理的曲折变化 。李清照写景又抒情 。词句间创造出望夫词的愁绪意境 。而朱淑真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
独行独坐 。独倡独酬还独卧 。伫立伤神 。无奈轻寒著摸人 。
此情谁见 。泪洗残妆无一半 。愁病相仍 。剔尽寒灯梦不成 。
在这首词中 。朱淑真连用五个“独”字 。独自行走 。独自生活 。独自唱歌 。独自饮酒 。独自休息 。营造出有一种凄惨的情境 。这是朱淑真在经历不幸婚姻、与初恋男友分离、被亲生父母唾弃之后的生活景别 。词人一个人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 。不禁泪流满面、愁病交加 。朱淑真用“情”写词 。感叹人生遭遇 。抒发强烈的愁苦心绪 。营造一幅忧愁、孤独、寂寞的“情境”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李清照以“情语造境”的手法寄情于景 。含蓄委婉、行云流水的表露内心的情感 。而朱淑真的“情曲写境”将意象信手拈来 。营造闺阁女性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心态 。这一点 。是不能与李清照比拟的 。
同样是写闺怨词,为什么李清照受人追捧,而朱淑真却被唾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