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精神”五常”规律是什么?“五常修为”如何运作?

【《道德经》中精神”五常”规律是什么?“五常修为”如何运作?】
老子的世界中 。最高的范畴是“道”——天地万物之根本 。支配与影响天地万物的动力 。老子的“五常”应该是道、德、仁、义、礼 。这五者 。依次降格了 。

《道德经》中精神”五常”规律是什么?“五常修为”如何运作?

文章插图
五常的具体内容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明显地不同于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勇、恭、孝、悌 。
至于“五常修为” 。是对“道”“德”“仁”“义”“礼”的修行 。也不可一概而论的啊 。这是要根据人的悟性进行修为的 。如果是下下性的 。就要从“礼”修起 。这只是皮毛的内容 。依次上升 。方入骨肉精髓 。乃悟大道……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观点:
请千万不要搞错了 。《道德经》中从来没有把“德仁义礼信”列为“五常” 。“五常”是儒家的标题 。不是道家的思想 。老子是向来鄙视儒家“五常”的 。认为那些东西都是刻意的 。是束缚人的精神枷锁 。不属于道的现象 。当一个社会有道的时候 。德、仁、义、礼、信等都会自然而然的显现 。丝毫没有刻意的成分 。更没有宣传的必要 。他之所以提出“失道而后有德 。失德而后有仁 。失仁而后有义 。失义而后有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乱之首也……” 。正是对儒家“五常”的批判 。明确指出 。一个社会只有在失道之后才会提倡所谓的德、仁、义、礼、信 。换句话说 。当社会上大力推广宣传德、仁、义、礼、信的时候 。说明这个社会是病态的 。是需要治疗的 。因为它失去了本来的道 。
其他观点:
五常于五行!而定义阴阳!二元于美中!修为于五常!道可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