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 。经历三次在朝、三次外任、三次被贬 。还有其他数不清的不如意与挫折 。但他却从来没有被这些“黑暗的力量”所打倒、所击垮 。恰恰相反 。每当凄厉悲凉之情来袭时 。他都能很快镇定心志 。化解悲哀 。“快乐”地面对挫折 。让我们看到一个潇洒、豁达 。甚至有些顽皮的苏东坡 。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文章插图
因此世人感叹:“人生若有不快乐 。只因未读苏东坡” 。是告诉人们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 。应该学习苏东坡 。不管境遇如何 。都应该做一个制造快乐的人 。能够放下过去、面对现实、享受当下 。
乐天性情
被贬黄州时 。苏轼喝酒后到家已是三更 。家童早已酣睡 。苏东坡多次敲门都没回应 。他只好跑去江边听了一夜水声 。写了那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
太守看到这词立马吓坏了 。江海寄余生 。这不是自杀吗!他赶紧上马 。直奔东坡住所 。到了住所一看 。发现老苏正鼾声如雷 。
被贬儋州时 。苏轼已经62岁 。花甲之年黄土半截埋人了 。而且儋州“食无肉 。病无药 。居无室 。出无友……”但是孤独的他也依然笑面人生 。苦中寻乐 。办起学堂 。教起了书 。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 。第一位进士——符确 。1094年 。苏东坡被流放到瘴气横行的惠州 。朋友们纷纷写信来安慰他 。他却回信说:“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这句话 。简直就是为苏东坡量身定做的 。
今天 。当我们念起“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再一次领略到了苏东坡诗歌的豪情 。生活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我要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大的快乐 。
生活情趣
苏东坡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 。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 。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文章插图
而创作来源于生活 。热爱生活的人往往懂得享受生活 。正如《煮肉歌》里的“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北宋时 。达官贵人一般只吃羊肉不吃猪肉 。苏轼被贬黄州 。囊中羞涩 。买不起羊肉 。便打起猪肉的主意 。他慧眼识珠 。让生活充满惊喜 。
“慢著火 。少著水 。火候足时它自美 。”既凸显了怡然自得的苏轼情怀 。又向世人展现了慢火细烹且为乐的一种小资的生活情趣 。这道家喻户晓的苏轼名菜蕴含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哲理 。更是苏东坡勤政爱民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口口东坡肉 。淡淡苏轼情 。
或许今人不见古时月 。但今月曾经照古人 。每当我们品尝着这道颇具风味的“东坡肉” 。流连于其酥烂而形不碎 。香糯而不腻口的口感 。那时的古人是否也与我们一样细火慢烹且为乐 。怡然自得月下情?然而美酒佳肴、月下小酌 。举杯对饮 。人生也不过如此啊!
因为爱吃 。所以爱生命、爱生活 。正如他在《老饕赋》中说的那样:“盖聚物之夭美 。以养吾之老饕” 。将一日三餐吃出了趣味 。吃出了沧桑流变 。这也是一种境界!
儿女情长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
如何理解这句话“人生若有不快活,只是未读苏东坡”?

文章插图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
这是苏轼原配夫人王弗去世十年后 。在密州的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 。为她写下的千古第一悼亡词 。每次读它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伤感 。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 。红袖添香 。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 。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 。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 。同过患难 。却无法共赴生死 。款款深情 。如幽咽泉流 。却又让人艰难呼吸 。难以逃避 。
对于苏轼 。我们好像早就习惯了他的豪放、乐天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里卷平岗”是何等的豪爽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何曾的洒脱 。却不曾想 。他竟也有年年断肠的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