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我是王瑜wangyu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被贬谪黄州期间 。有一天苏轼的朋友朱载上拜访苏轼 。书童进去通报后让他客厅稍候 。朱载上一边喝茶一边等候 。一晃半天过去了 。仍不见苏轼出来 。朱载上坐在那里 。想走又不好意思 。留下又不知道等到什么时候 。犹豫不定之时 。苏轼出来了 。
两人行礼见面之后 。苏轼随即表达歉意:我在做每日必修课 。劳你久等 。实在不好意思 。
朱载上心想:放我这么长时间鸽子 。我倒要看看您是做什么 。遂问:敢问您每日的必修课是什么呢?
苏轼答:抄汉书 。
朱载上很是诧异道:像您这样的天才 。还用得着抄书吗?
苏轼说:我至今抄写汉书已经第三遍了 。第一次一段抄三个字 。第二次两个字 。现如今只抄一字 。
“莫不是吹牛皮吧?”朱载上心里这样想 。于是从座位上站起来说:可否把您抄写的书给我看一下?
苏轼便命书童拿来交给朱载上 。
朱载上拿在手中 。凝神聚目看了半天没看懂 。
苏轼说:你试着说出书中的一个字 。朱载上每说一字 。苏轼皆能应声背诵 。如是者三番五次 。没有一字之差 。
朱载上心悦诚服道:先生真乃神人也 。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文章插图
这个故事源于宋朝陈鹄的古文《苏轼抄书》 。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曾提到:
为应付考试 。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 。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 。
林语堂先生书中的说法与上面的故事不谋而合 。苏轼不仅自己如此 。他也是这样教导儿子苏过的 。在海南儋州期间两人一块抄写《唐书》、《汉书》 。苏过后来名扬天下 。被称为“小坡” 。由此看来:读书、抄书、背书是增强记忆力的不二法门 。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文章插图
以前我总有个疑问:为什么书读了那么多?写文章时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呢?开通头条号以后 。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 。发现以前的书是读过了 。大多是囫囵吞枣读过一遍之后就束之高阁 。过后除了记得人物结局 。基本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更不用说熟读背诵了 。这样的结果就是书中内容根本没有吸收进来 。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 。在写文章时当然不会用了 。读书很缺少“好书不厌不会读”的精神 。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
我想用《苏轼抄书》的故事中的一句话作为这个问答的结尾:东坡尚如此 。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翻译过来就是:比我们优秀的人都在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苏轼是天才 。但读书用的是笨办法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 。
短时记忆对所记忆信息的保持时间有限 。仅仅能将7个左右的项目保持几秒钟时间 。这取决于信息内容及其呈现方式 。长时记忆中被永久保存的信息容量是无限的 。
很多才智之士记忆超群 。是因为他们在长时记忆上下了苦功 。
天才如苏轼 。作文治学号称博洽 。用的也是笨办法 。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文章插图
苏轼的笨办法有二:一是抄书;二是专题阅读 。
一、抄书 。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一遍 。顶十遍” 。苏轼能背《汉书》 。就是抄的功劳 。他在黄州时 。每天抄写《汉书》 。一共抄了三遍 。
第一遍是一段事一段事地抄 。每段事加一个三字标题作为提示 。方便记忆 。第二遍只用两个字 。第三遍一个字 。只要给他提一个字 。他就能滔滔不绝地背下去 。
东坡读书 。可谓精勤 。
二、专题阅读 。
还是以《汉书》为例 。苏轼读过数遍 。但都不是从头至尾地读 。而是分类、分专题阅读 。比如这一遍读人物 。则只把《汉书》中写人的段落章节读熟;下一遍读官制 。则只读有关官制的文字;第三遍读货财 。亦如此法 。所谓“每一过(遍)博求一事 。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 。”
这个方法他不止一次强调 。有人请教读书法 。他都会谆谆以告:“读书如钱谷兵农及诸事物之类 。每一事作一次理会 。可以终身不忘 。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文章插图
【苏轼超强的记忆力是怎样练成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