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对仗/对偶”?


首先说清楚 。“对偶”和“对仗”虽然差不多 。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 。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
汉赋以及后来的骈文中很多对偶 。要求比较宽松 。仄声韵结尾也没什么问题 。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骆宾王《讨武曌文》中的“入门见嫉 。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 。狐媚偏能惑主” 。这些都是仄声收尾 。又比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不但仄声收尾 。上下句中还出现了重复字 。这些都属于文法中的对偶 。用在赋 。散文 。议论文之中都可以 。在对仗中都是不允许的 。

什么叫“对仗/对偶”?

文章插图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对仗是一种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对偶 。专用于诗词之中 。
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努力 。将对偶整理成格律诗中的对仗 。“对仗”出现在律诗的颌联和颈联 。也就是五律 。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 。由于太过严格 。后来的律诗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 。但是这是一个最低要求 。如果你写古诗 。第五六句不能严格对仗的话 。就不能称为律诗 。
对仗因为主要用在格律诗中 。所以必须遵守平仄格律 。
对仗的规矩
什么叫“对仗/对偶”?

文章插图
第二个就是上下句平仄必须相对 。这个是律诗“对” 。“粘”格式中的“对” 。是必须遵守的 。不能“孤平” 。也不能“三平尾” 。这都是写律诗的基本要求 。在对仗中同样成立 。
然后 。词性也要相对 。“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不能乱来 。
什么叫“对仗/对偶”?

文章插图
第五点 。对仗在内容上的要求 。作为对仗的颌联、颈联要符合律诗中整体意思 。要注意衔接首联和尾联 。完成诗意的刻画和表达 。
对仗的类别
按照文字对仗严谨的称为“工对”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工对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但还有些对仗就没那么明显 。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句“涧道余寒历冰雪 。石门斜日到林丘” 。这个看上去就有点散 。但是仔细看 。还是对仗的 。这种就称为“宽对” 。这是从对仗工整上来分的 。
什么叫“对仗/对偶”?

文章插图
同时律诗中对仗联的位置不同 。也有不同的讲法 。一般情况下 。颌联、颈联对仗 。这是正格 。如果放宽了颌联不对仗 。只有颈联对仗 。这种叫做“蜂腰对” 。就像蜜蜂的腰一样 。形不形象?如果首联对仗 。颌联不对仗 。颈联又对 。叫做“偷春对” 。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早来了 。所以提前到首联去对仗了 。
古人的命名 。还真是幽默而形象 。
一家之言 。欢迎指正评论 。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 。谢谢 。
其他观点:
什么叫“对仗/对偶”?

文章插图
对偶是一种修辞方法 。即指成对使用的两个字数相等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相互对称的语句 。对偶就是对称 。这是基本特点 。表达形式上要求两个并列的语句要整齐划一、内容互相映衬 。
比如 。骈文名篇 。著名的《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只对偶 。不对仗 。
对仗就是“对立” 。专指诗词和对联写作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手法 。它的要求是 。诗词联句在对偶的基础上 。上下句在同一结构位置的字词必须“词性一致 。平仄相对” 。并且避免上下句在同一位置上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 。或意思相同的字词 。但对联与格律诗相比 。格律诗在对仗上要求极为严格 。而对联则比较宽泛 。
比如 。鲁迅的“横眉冷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唐诗中的“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野火烧不尽 。春风春又生”等等 。都是既对偶又对仗 。
对联的要求在结构和用词上与格律诗相同 。但在平仄上的要求比较宽 。尤其是春联的撰写 。只要上下联的结尾字符合上仄下平的要求基本就算可以 。没有“仄起平起”、“仄收平收”之说 。
对偶与对仗之所以不同 。主要是由于它们所运用于不同的文体 。对各自表达要求的不同 。所以表达形式也就不同 。对偶多应用于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 。而对仗则是格律诗词和对联独有的特殊的写作技巧 。起源于隋唐 。要求一首律诗中的颔联(即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 。这种写作方法同时被词曲创作所采用 。后来又被应用于对联的撰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