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三 )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最理想的人生追求 。欲实现这一理想 。必须走读书入仕之路 。即“学而优则仕” 。
正如一首古诗所说“少年须勤学 。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历代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士人参政 。
如汉武帝时 。设太学 。实行读经入仕 。将读书与仕途结合起来 。故汉代便流传“遗子黄金百籯 。不如教子一经 。”(《汉书·夏侯胜传》)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无论何等出身 。均可经过考试授官 。
据传宋真宗赵恒曾写过一首《劝读诗》 。形象地描述了读书的功利性: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于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
元人孔齐在《至正直记》中也讲到了读书的功利作用:
谚云:“日进千文 。不如一艺防身” 。
科举考试本身是一种非常公正、有效的选拔人才的手段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它的出现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晋升“王侯”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感慨与反思
白天不知夜的黑 。富人不懂穷人的累 。没有任何背景又贫困交加落魄潦倒的范进其实对人性和世事看得很透 。但没有被这些东西困住他的梦想 。
他不想过低配的人生 。他一直在执着地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以才用百折不挠、掘井及泉的精神 。不抛弃 。不放弃 。从风华正茂的少年一直考到两鬓苍苍的老者 。
没有追求的人生 。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拼搏 。范进将自己20岁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34年的折磨摧残 。34年的忍辱偷生 。34年的辛酸 。他的执着和坚持最终成就了他的人生梦想 。
所以 。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草根出身的凭借一己之力当到厅级干部的范进同学 。相反 。他身上的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光大 。
有时因为穷 。你将自卑和越来越不自信 。在很多机会面前 。做事畏首畏尾 。甚至因为害怕结束而不敢开始 。因为穷 。你感觉灵魂都被禁锢住了 。甚至连你自己的影子也嫌弃你 。因为穷 。你会感觉到无限的绝望和恐惧焦虑 。而一旦被这个穷人思维禁锢住 。你将一辈子难有起色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诗人北岛说:“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未来 。关于梦想 。关于环游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范进一根筋 。一条道走到亮 。真不是笑柄 。十分难能可贵 。也表明 。矢志不渝的坚守具备可行性 。关键是 。逐梦 。你愿不愿意拼上此生 。
每一个优秀的人 。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 。那一段时光 。是付出了很多努力 。忍受了很多的孤独和寂寞甚至屈辱而坚持过来的 。
范进的冷暖人生告诉我们 。命运再不堪 。都不要轻言放弃 。坚持下去 。要坚信生活会改变 。唯有奋斗 。才能走出荒凉 。获得你想要的尊严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