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古有“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之说 。范进五十多岁还要考学 。这与封建社会的阶层划分有关 。
一 。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我们常听到“士农工商”这个词 。封建社会由奴隶社会沿袭而来 。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 。把自然人划分为多个等级 。
各个等级的社会地位不同 。享受的权利自然也就不一样 。比如地主和农民的地位是不同的 。地主阶层那时常会侵占农民的田地 。或者克扣雇农的工资 。
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侵占了 。农民和雇农的心里肯定不乐意 。于是就想讨个公道 。到衙门里打官司时 。衙门会向着地主 。因为地主的社会地位高 。农民因为地位低 。想打官司也打不赢 。
何况地主家财大气粗 。暗地里再上下打点 。最后吃亏的总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农民 。
封建社会的运行规则就是这样的 。社会阶层是一种金字塔型的结构 。皇帝坐在塔顶 。下边是各层官员 。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 。便用这种一层压一层的办法 。
下层人若动了上层人的利益 。封建社会的秩序就乱了 。这是统治者绝对不能允许的 。
到达了“士”这个级别 。就有做官的可能 。能成为人上人 。
自科举制实施后取代了举荐制 。平民想跨到更高的阶层 。只有通过读书考学这条路可走 。
范进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去考 。
他五十多岁能考中还算是幸运的 。唐代的尹枢文考到七十多岁才上榜 。五十多岁的范进和尹枢文相比 。还算是很幸运的 。
更多的人是陪考了一辈子 。最终还是榜上无名 。这样的人才是最惨的 。科举上榜的机率极低 。因此也有鲤鱼跃龙门之说 。范进得知自己考上的消息时 。一时疯掉也在情理之中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范进中举后 。首先亲邻对他的态度变了 。岳父骂了他半辈子酸儒 。现在逢人便夸他是天上的星宿转世 。
想把范进从疯态中叫醒 。岳父犹豫了再三才敢打范进一掌 。打过后又护着手腕 。直喊着受伤了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
本地的县太爷知道范进中举后 。很快跑来向范进祝贺 。与范进攀亲 。
连本乡的乡绅也马上转变了态度 。不再看不起范进了 。反而给范家送来礼物 。从而去讨好范进 。
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转变 。直接说明了考试上榜的好处 。可谓是金榜题名天下知 。这也是范进能从20岁坚持到50多岁的原因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虽是大龄上榜 。这并不耽误范进做官和升迁 。相反范进因为年龄大 。社会经验丰富 。在处理事务上更加圆滑 。范进后来又连连升迁 。
范进的后半生可谓是人生得意 。名利兼收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在中国的选官制度之中 。西周以来是世卿世禄 。也就是世袭制度 。到了汉晋实行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直至隋朝确立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首先代表的是庶族地主的利益 。它改变了此前靠门第来得官的局面 。实现了一种阶层的流动 。而科举实际上也一定程度上为底层的百姓开了一扇门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虽然实际上底层百姓中举的可能性少之又少 。但也的确有那么一批草根阶层 。比如说范进 。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等级观念问题 。古代社会又叫四民社会即“士、农、工、商”这四类人是有等级差异的 。其中士是最高的等级 。农其次 。工再次 。商为最低的等级 。当然 。这个等级划分是根据身份而定的 。并非财富 。
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才考得一个秀才,为什么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要走这条路,有哪些俗语可以概括那时读书人的追求?

文章插图
读书人之所以执着于做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摆脱困境 。获得金钱和权力
最高等级的“士”专指读书人 。读书人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等级呢?因为读书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官 。甚至他们的天职就是做官 。而中国古代又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 。因此 。能做官 。就能跻身于社会的统治阶层 。只要成为统治阶层 。就可以做自己之前不曾想过 。甚至不敢想象的事情 。一切皆有可能 。
试问 。这么大的诱惑谁不想读书中秀才?
当然 。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够做官 。但只要通过了一定的考试程序 。具备了一些身份 。哪怕不是真正的官 。也会受到特殊的礼遇 。比方说遇有刑案之时 。可以不下跪 。特别是乡绅阶层 。虽然没有官职 。但却掌控着整个基层社会 。实际上更是具有着身份和权力的一批人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执着于中秀才的原因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