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简答:这个题目不正确 。张之洞与李鸿章政见不同 。处世为人不同 。但没有老死不相往来之说 。
李鸿章(1823 -1901) 。字少荃 。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 。晚清名臣 。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淮军的创立者和主要领导者 。世人多称“李中堂” 。因排行二 。故民间又有“李二先生”之称 。早年追随曾国藩 。襄办营务 。参加镇压太平军、捻军起义 。先后任江苏巡抚 。署两江总督、湖广总督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物大臣 。掌管晚清外交、军事、经济大权 。洋务派首领人物 。1873年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

同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文章插图
李鸿章此人善于投机钻营 。营造关系网 。官运亨通 。但人品稍差 。他所追随就是更高权势的人 。其他人不过是他的跳板而已 。早年追随过曾国藩 。找到新靠山后却与曾国藩有隙 。坑过曾国荃 。害过左宗棠 。斗过张之洞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的他 。与其他三位名臣都不和谐 。说他过河拆桥也好 。恩将仇报也罢 。他所追求只是高官厚禄 。封侯拜相 。位极人臣 。名垂青史罢了 。有人说“中国挨多少次打 。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李鸿章的一生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赔款史、割地史、屈辱史、抗争史、血泪史 。桩桩件件几乎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谈判中掌握一条原则 。只要不追究慈禧的责任 。不让慈禧归政 。一切条件都可以答应” 。所以 。李鸿章为奕劻、慈禧太后和晚清腐败无能政府背了不少锅 。李鸿章所追求的“高官厚禄 。封侯拜相 。位极人臣”目标也理所当然地全部达到 。然“名垂青史”却恐怕会是“遗臭万年”吧!
同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文章插图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 。号香涛 。祖籍直隶(河北)南皮 。出生于贵州兴义府 。因做过总督 。指挥过广西边境的抗法战争 。称“帅” 。故又有 “张香帅” 称谓 。同治时期进士 。晚清名臣 。清流派代表人物 。历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督办商务大臣、兼署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官拜体仁阁大学士 。位极人臣 。
同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文章插图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和重要践行者 。在他的主导下 。开办:广东水路师学堂 。广雅书院 。汉阳铁厂 。大冶矿场 。湖北枪炮厂 。缫丝织布、制麻纺纱 。兴办书院学校、南洋陆军 。筹筑铁路、交通等 。做过大量有益国防民生 。经济教育和人员储备工作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上功劳和影响力巨大 。可以说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大部分就是张之洞当时所培养和储备的人才 。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的革命家 。
同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与李鸿章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文章插图
说到张之洞与李鸿章“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就是政见不同 。互不服气 。各不买账罢了 。比如:
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 。法军侵占中越边境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 。形势危急 。张之洞奏请调前任广西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等援桂 。驻镇南关 。在中国军民奋力抵抗、殊死而战下 。大败法军 。扭转了整个战局 。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倒台 。但是清廷却决意乘胜求和 。命令前线各军停战撤兵 。前线将士闻讯 。“皆扼腕愤痛” 。张之洞接连电奏缓期撤兵 。竟遭李鸿章传旨斥责 。再如:
1895年初 。日军进犯山东半岛 。张之洞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急电 。建议李“责成地方官多募民夫 。迅速星夜多开壕堑 。于要路多埋火药 。作地雷” 。以阻止日军进犯 。并表示拟拨枪支弹药支援山东守军 。在丁汝昌自杀殉国后 。他曾建议将驻扎台湾的刘永福调来山东抗日 。保卫烟台 。当张之洞得悉清廷有割台海与日之说 。于2月28日再次致电朝廷 。沥陈利害 。极力反对割台 。李鸿章却极力在慈禧等面前挑唆主和 。并与日签订《马关条约》 。再如:
1900年夏 。八国联军进逼京津 。张之洞建议清政府对外宣战 。李鸿章却在英国策动下 。与两江总督刘坤一联络东南各省督抚 。同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九条 。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治安秩序由各省督抚负责 。
张之洞是主战派 。李鸿章是主和派 。也就是今天的时髦话“鹰派”与“鸽派” 。观点做法当然大相径庭 。张李一南一北 。相互制衡 。堪称清末政坛双子星 。只是 。李鸿章在“甲午之战”失败后 。名气大损 。再也没有以前那样嚣张跋扈了 。现在 。有不少人为李鸿章翻案 。但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明白 。李鸿章的这个“案”是永远“翻”不掉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