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本来是没有章节和标点符号的 。五千言字字分解 。不然怎么称一字一言呢?后人硬把它分成章句来读 。悟不出道理的 。首先明道方可知道 。道 。老子有曰 。无有去无间 。明说了就在无和有之间 。更进一步明说 。也就是在吸气 。呼气中间 。的息才是有用之道 。功夫都在息的妙用内 。平常人用力不是停住呼吸 。用息之力吗?其实就是消毫元气 。过之不及都不是老子讲的真道 。中庸之道也是此意 。道明确了再说可 。凡是可正当时 。肯定也 。很快既肯定就是已有的事实 。既知是事实肯定过之也 。也是常说的知可而止不在道了 。接下来的道非 。有化无非也 。否定了已过之道变成虚拟世里不存在了 。看着字不少瞬间的事 。呼吸息 。呼吸息 。也可认为 。吸呼息 。吸呼息 。就这么快就完成了几个肯定否定 。不是驴年马月的事 。常(恒)一个意思 。道就在肯定否定之间存在不断的运动着 。道就在一用上 。得一生德道也 。失一死失道也 。所以老子守一 。其它皆是虚拟的世界 。道不在名字上在名字以外也 。下面就不必再说了 。
其他观点:
《道德经》由老子所著 。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道” 。“道”究竟是什么?几千年了 。谁也说不清楚 。所以第一章开篇即说:“道 。可道 。非常道;名 。可名 。非常名 。”就是讲: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说明的 。但说出来的道就不是常道了;名字是可以起的 。但起出来的名字就不是常名了!后面讲“道”的层次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就是讲:“无”为天地之本源 。“有”为万物之根本 。所以要从“常无”中去体悟“道”的细微奥妙 。从“常有”中去体察“道”的端倪边际 。“有”和“无” 。此两者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 。都是相当幽深玄妙的 。幽深而幽深 。玄妙而玄妙 。它是一切变化的总门户 。
《道德经》从一开始 。就充满了辩证的思维 。这里面的“有无” 。相当于《周易》中太极与阴阳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无数组合体现和实现了太极 。“道”也通过“有”和“无”的无数组合来体现和实现 。当然 。“有”和“无”与阴和阳含义不同 。阴和阳是表现太极既柔缓又刚健的两种属性;“有”和“无”是表现“道”既确定又不确定的两种属性 。阴和阳的无数组合表现了太极构成的复杂性;“有”和“无”表现了“道”变化的多端性 。
第一章的主旨就是说:有起源、有边际的物质世界 。是由既是“常无”又是“常有”的道产生出来的 。产生物质世界的没有形体的“道” 。只能是绝对精神 。所谓绝对精神是说离开人类的头脑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这是实际上不存在的 。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想出来的 。这种精神产生物质世界的观点 。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观点 。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1.原文: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无名 。万物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2.我的翻译: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道的意思 。可以说出来的 。不是真正的道的意思;道的名字 。可以叫得出来的 。不是真正的名字 。无名(真正的道)是万物的本始;有名(被定义的道)是(解读)万物的根源 。所以 。用无欲的心态(不对道进行定义、用心感受)可以观察道的玄妙 。了解本质;用有欲的心态(对道进行定义、解释)能观察到道的效应 。“无名”和“有名”两者 。是同一来源而不同的名称 。都是一种玄妙的东西 。玄奥而又玄奥的东西 。就是开启大千世界无穷奥妙的总门 。
《道德经》第一章该如何理解?

文章插图
3.我的理解:
道 。是描述不出来的 。能描述出来的道是不同于真正的道 。描述道 。需要给予定义 。需要命名 。而道 。和名 。是同一个来源 。也就是无 。它们都是非常玄妙的 。是大千世界的总门 。也是解读、理解大千世界的钥匙 。朴实、无求的心态 。才能体会到道的本质 。若是企图解读和定义 。则能看到道产生的效应、功能、变化、规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