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你怎么理解?

【有人说“以史为镜,读史鉴人”,你怎么理解?】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 。
《史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
魏文侯想为自己提拔一位相国 。目前有两个人选都不错(魏成子与翟璜) 。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
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 。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 。国乱思良将’ 。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 。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助我啊 。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 。我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你说说他们两个到底哪个强一些?”
李克并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 。却说:“大王 。您下不了决心 。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 。”魏文侯急忙问:“怎么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 。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
通 。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 。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
贵 。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 。要看他推荐什么人 。他提拔什么样的人 。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
富 。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 。要看他怎么花钱 。给谁花 。花在什么地方 。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 。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 。才是品行的体现 。
居 。观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 。则可重用 。若与小人为伍 。就要当心 。
听 。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 。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 。不怕说不到 。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
止 。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 。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
习 。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 。他说的话不算什么 。等相处得久了 。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 。是不是跟当初一致 。跟当初的差别越大 。人品越不好!
穷 。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 。穷而不占小便宜 。这样的人本质好 。
贱 。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 。不卑不亢 。保持自己的尊严 。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
魏文侯听后以上标准说:“好了 。您休息去吧 。我明白该怎么做了 。”
李克拜别大王出来后正好遇见了翟璜 。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您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 。决定了没?”李克说:“决定了 。魏成子为相国 。”
翟璜气不过 。愤愤地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 。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 。我就推举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 。我就推荐屈侯鲋 。结果是:西河大治 。中山攻克 。王世子品德日增 。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
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 。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 。所以卜夏子、用于方、段千本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 。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 。大王以师相待 。而你所推荐的人 。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 。又怎么和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想了半天 。愧然失色 。说:“您是对的 。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 。”
果然 。魏文侯让魏成子做了相国 。
其实可以从三个人身上学到一些道理:
从李克身上学到了考察人才科学方法;
从魏成子身上学到了 。虽享有俸禄千种 。但十分之九用于为国家招贤(荐才举贤);
从翟璜身上学到了 。有自知之明 。识轻识重 。

其他观点:
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中 。总是重复着少规律 。后人从前人身上看到了自巳 。这就是以史为镜啊!
苏俄解体 。苏共下台 。就是因为不顾民生 。发展军备 。贪污腐败 。人民不满造成的啊!
难道不是警示我们的一面镜子吗?
其他观点:
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 。社会发展 。时代进步 。也许人类与过去的环境渐行渐远 。但是 。虽说世事无常 。千变万化 。人性变化却不大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 。人性的形成比历史更漫长 。所以“以史为镜 。读史鉴人”很有道理 。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 。吴起 。他们变法强国 。遭到反对攻击 。这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王安石 。张居正变法何其相似!皆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私利 。
不管社会形态怎样变 。各个时代都有舍己为公的人 。比如大禹 。比如谭嗣同 。比如焦裕禄 。
再比如 。史前考古 。大型泥石流降临 。母亲护卫着婴儿 。汶川大地震岂不也有这种事例?母爱不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