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解析一下北岛的诗《古寺》?


古寺
[ 现代·北岛 ]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 。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有谁解析一下北岛的诗《古寺》?】没有记忆 。石头
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 。没有记忆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 。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 。还是风
石碑残缺 。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才能辨认 。也许
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着沉重的秘密 。爬出门槛
这首诗是典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意象诗 。就是那种以堆砌意象见长的诗 。这首诗里 。意象叠加 。给人应给不暇之感 。什么蜘蛛网、柱子、石头、小路、龙、怪鸟、铃铛、荒草、大火、僧侣的布鞋……好像写得很跳跃 。很“诗” 。可是你认真看几遍 。作者堆砌了这些东西 。无外乎是想说 。古寺成废墟了 。可能是在一场大火中废墟的、荒凉了 。而古寺曾经辉煌的秘密 。唯有幸存者知道 。可是 。幸存者呢?作者见不到幸存者 。他想象着 。古寺的秘密可能在幸存者的目光中 。给乌龟——赑屃驮着爬出了门槛——所谓的沉重的秘密 。就是赑屃驮着的石碑上的碑文 。石碑没了 。诗人很“诗”的认为 。石碑给王八驮走了……
这种呓语似的“诗” 。作者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北岛 。因《回答》一诗而名满天下 。可是这首诗 。我估计是他八十年代后期朦胧诗为第三代诗人所不齿时 。他的转型之作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这是一首失败的诗 。是不想让受众看懂的诗 。就是专业人士看懂了 。其诗意也并不深刻 。虽然他的《回答》也是缺少含蓄而直抒胸臆的诗 。也是第三代诗人们所不看好的诗 。但《回答》毕竟喊出了为特殊年代所耽误青春的那代人一声震聋发聩的呐喊 。会在诗歌历史上留下痕迹的 。可是这首诗 。不客气一点说 。是伪诗 。是云山雾罩故做高深的诗 。会淹没在中国诗的海洋里 。朦胧诗一代 。舒婷的《致橡树》以及顾城的《半夜的鬼》 。乃为经典 。
半夜的鬼
走路格外小心
他怕被绊倒
变成人
——顾城
顾城知道 。诗歌是通过叙述来抒情的 。不能直接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那不过是格言警句 。顾城没有直接喊出“世上鬼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人 。人才是最不讲究诚信的” 。而是通过半夜的鬼怕自己绊倒变成人的叙述 。把他内心对人的恐惧表达出来 。这才是宏大的抒情性 。比直抒胸臆式的呐喊深刻多了 。这才是诗 。而且 。是好诗 。是经典 。这让我想起我们古人写诗 。他们就一直以写诗的方式在写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诗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意象诗中国古人是祖师爷 。被一美国人引到西方而走红 。可是我们古人的诗堆砌意象了吗?他们决不堆砌意象 。而且叙述得也相当直白和朴素 。但是 。直白朴素中却是意境幽远深刻 。让人联想到隐者的高深莫测 。联想到云雾深处隐藏着的 。也不仅仅只有高人 。还有别的……诗歌其实很简单 。就是要说人话 。要在朴实无华的人话中化出深刻的意境来 。所以古人早就提醒过我们:禅宗讲究悟境 。诗则讲究化境 。弄些意象无节制地堆砌 。以为弄得人鬼看不明白了 。就是好诗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国诗歌走的弯路 。交的学费 。
别以为名人就不写臭诗了 。广大读者真得擦亮自己的眼睛 。认真读一些好诗 。
我的观点可能会引来一片骂声 。但我觉得 。一个真正能把诗歌研究透彻的人 。是不会不赞同我的观点的 。谢谢 。
其他观点:
造成这首诗费解的原因在于 。它是一首总体上以“古寺”为象征 。而在具体的诗行中 。几乎每一种意象都是以隐喻的方式来呈现的 。譬如“钟声”、“蛛网”、“年轮”这一组意象 。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历史感 。它们的关联是以钟声结成蛛网而后蛛网又变成了年轮来形成一种历史之链 。从这一条链可以观察和进入历史的过程 。当这个过程以年轮的固定模式定型时 。也就意味着一种古老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场域的形成 。这是我们从开头的三行诗获得的第一印象 。有关“没有记忆 。石头”的三行诗 。既是一种场景的转换 。同时也写出了处于封闭状态下的“传播回声”是无法突破自身制造的囹圄的 。因为自身的封闭 。“小路绕开这里”自然成了必然 。“龙和怪鸟”以及“暗哑的铃铛” 。不会是有很确的指认的事物 。它不过表达了一种因错过历史机遇而造成的历史失落感而已 。紧接着的“荒草一年一度/生长 。那么漠然/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是僧侣的布鞋 。还是风” 。似乎隐含着诗人的一种悲剧性的审视 。他对那些逆来顺受的卑微生命 。颇有一点“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悲悯情怀 。从“石缝残缺”开始 。一直到此诗结束 。既是对古老历史的重新认识 。又是觉得只有通过“凤凰涅槃”式的火浴 。才会得到新的生命 。所谓“乌龟在泥土中复活/驮着沉重的秘密 。爬出门坎” 。大概是他对复活中的沉重的一种理解 。至于乌龟能否爬出门坎以及其后的遭遇如何 。就不是诗人所顾及的了 。之所以说《古寺》是一首整体象征的诗 。是因为通观全诗 。除了题目“古寺”之外 。没有任何关于寺庙的描述 。所以“古寺”只是一种虚幻之象 。但是它的诗行的联想 。但却无从将其喻指的事物具体化 。人们只能从这些隐喻意象中揣摩它的意指 。从而把握那些无法以具体语言说出来的意味 。这就是诗歌欣赏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谓“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类的说法 。大体就是指的这种现象 。那么 。反过来说 。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那些意象中的隐喻 。一一从社会生活中找出它的“对应物”并给以落实 。不管它是具体的事物还是抽象的观念 。就势必把一首生动活泼的诗 。诠释成了面目可憎的图解 。把极富诗性意味的诗句 。变成枯燥乏味的政治教条 。这自然是远离了诗歌欣赏的正道而误入八股教条的歧途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