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感觉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 。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原创)题主说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账 。我觉得不妥 。
先看这首诗的全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这首诗前两句 。先从漫天纷飞的细雨着手 。描写了在雨中赶路的行人 。纷纷的细雨与欲断魂的行人相互呼应 。是实写 。纷纷细雨更加显得行人凄励的心情 。清明时节 。天气仍然微凉 。加上纷纷飞扬的细雨 。使得行人难勉显得\"欲断魂\"之感 。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在第三句 。是一个问句 。由\"借问\"转笔 。于是 。转出了\"牧童遥指杏花村”来 。是答句 。这个答句不是牧童在答 。而是\"遥指”作答 。这句十分高妙!
高妙之处在于牧童并没有说出前面就是杏花村 。而是\"遥指”中的\"指\" 。不用牧童开言 。问者就知道 。在濛濛细雨中隐约出现的杏花村 。
这首诗的文学性在于从诗中出现了一幅生活中的图画:行人在濛濛细雨中 。显现出微冷欲酒 。这时遇见一个牧童 。行人相问牧童 。牧童用手指着前边隐约看得见的杏花村 。这就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道理 。
全诗四句 。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故而从唐代流传至今 。
那里有流水账之感 。只是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而写而已 。
所以 。我没有读出流水之感 。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

文章插图
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其他观点:
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感觉杜牧的《清明》就是流水账,其文学性体现在哪里?】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直接说明诗人所置身的季节、时间、天气等自然变化 。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若隐若现的雨中问路图 。借清明时节人们悼念已故亲人的传统 。清明节 。本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祖先、踏青赏春的日子 。此时诗人孤身在外 。看到别人都是家人一起出门扫墓祭祀 。而自己孤身在外 。新单影只 。蒙蒙细雨直接激发了诗人飘零异乡思念亲人的内心感情 。
但是这首诗绝对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流水账 。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诗句生动形象 。意境优美 。看似平铺直叙 。实则手法朴实 。情感真挚 。前两句写清明节下起了小雨 。特别是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更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 。
作品的文学性是指作者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 。运用形象的语言技巧、精巧的语句结构 。丰富的情感表达并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
所谓文学性 。是指诗人作家内心情、象、意之艺术化的语言表现 。
杜牧《清明》一诗的文学性具体体现在作者语言运用的形象性 。内心情感描写的生动性 。写作手法的技巧性 。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并运用“情、象、意”三者高度艺术化 。使这首诗成为古来经典名诗 。
其他观点:
清明时节民间习俗要在这一天里为死去的亲人扫墓 。去扫墓时 。就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诗人在远离故乡祭奠亡魂的路上 。又逢细雨绵绵 。悲愁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的“欲断魂”便是表现这种精神状态的神来之笔 。与“雨纷纷”形成了天衣无缝的呼应 。
后两句 。笔调一转 。通过牧童活泼俏皮地一指 。抹去了诗人心头的阴云 。使全诗气氛豁然开朗 。
这首诗这得清丽可人 。语言通俗易懂 。意境含蓄优美 。写雨中人的忧愁 。笼罩着淡淡的情思 。又不令人消沉 。全诗不事雕琢 。清新自然 。耐人寻味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