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二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文章插图
小序: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这上阕短短的30个字 。写了什么呢?我掩卷沉思 。不由得心生种种画面:
写了苏轼日常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 。偏偏又没有雨具 。众人都狼狈不堪 。独苏轼气定神闲 。
农历三月的春雨 。已经有夏雨的特性了 。用大雨滂沱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 。而且来得突然 。文无让人防不胜防 。三月七日这天 。苏轼到居住在沙湖的一个朋友家饮酒回家德尔路上 。就遇上这样的大雨 。本来朋友说带上雨具 。以防不测 。可是 。苏轼看看天色 。说无妨无妨 。当然 。他更多是怕太麻烦朋友 。毕竟朋友家也不是很富裕 。借了要还也很麻烦 。
不想 。行至途中 。雨放肆而来 。大点大点的雨 。透过高大的树林 。打在树叶上 。啪啪作响 。由于没有雨具 。又无处可躲 。只是一小会儿 。就已经淋湿了全身 。同行的朋友啊书童啊都狼狈不堪了 。苏轼也是浑身湿透 。深一脚浅一脚的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 。可是 。他毫不在乎 。还在吟唱诗词 。一路依旧妙语连珠 。调侃众人 。倒也妙趣横生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文章插图
闲庭信步 。笑看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 。坐观云卷云舒 。此时的苏轼就是这种境界 。外界的很多东西都影响不了苏轼的心态了 。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管它雨骤风狂 。抵不过“莫听”二字超脱 。大不了“徐行” 。走慢一点而已 。苏轼照样坦然的吟啸着 。歌唱着 。吟唱着高兴的不高兴的诗词 。又有“何妨” 。这样淋着雨 。对苏轼而言 。还是闲庭信步 。呼应了序言中“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
“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是平民百姓生活的必备物件 。可以看出 。苏轼现在的生活就是一介平民 。竹杖芒鞋怎么可能比得上骑马呢 。在古代 。交通工具最好最普遍的就是马 。可是苏轼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说我这样的且行且吟 。比骑马还舒服得多 。在自嘲中更多的是一种笑傲人生的洒脱和豪迈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文章插图
这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 。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经2年了 。宦海沉浮多年 。到45岁了 。却混成这样 。在内心深处 。苏轼是失落的 。他的理想不是当文学家 。他是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理想是“达则兼济天下” 。
理想很丰满 。现实太骨感 。冒雨行走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 。苏轼也没有忘记鼓励自己一句“谁怕?”就是说 。我不怕这样的生活 。这点苦算什么 。他相信这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指乱其所为”是上天的考验 。
退一步说 。就是不能够降大任 。就“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错了 。“一蓑烟雨”不仅是苏轼此时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环境 。四周烟雨蒙蒙 。他躲无可躲 。从外表看 。一定是“落汤鸡”样的狼狈 。“一蓑烟雨”更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 。从汴京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 。毫无政治地位 。无所事事 。而朝廷上对于他的流言蜚语和迫害没有一丝的消停 。想到这里 。苏轼也不由感叹:一蓑烟雨任平生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

文章插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阕写了什么?】在上阕 。雨一直未停 。苏轼在边走边思 。边走边吟啸 。他的主要感情还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雨中 。自然而然的顺从本心的思考着 。还有些落魄的感觉 。到下阕 。苏轼酒醒了 。气温微凉 。可是山头的斜照 。好像是专门来迎接他的 。他一下子就跳出了刚才的困境 。开始有了积极的入世思考了 。苏轼就是这样单纯和可爱 。对生活 。对政治 。纵你虐我千百遍 。我仍待你如初恋 。
这首词 。对人生境界的体悟集中体现在这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对朴实的自然天气变化的描述中 。苏轼把它升华到了一个人生的至高境界 。
可见 。苏轼把所有的苦难都看成人生的一次次磨砺 。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精神修养和人格境界 。这首词以哲思丰厚的句子收尾 。余味无穷 。发人深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