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阙写了词人途中遇雨 。没有因天气下雨而懊恼 。反而表现出乐观前行 。泰然自若 。缓步前行 。体现了词人积极乐观向上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
原文定风波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生于四川眉山 。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终年65岁 。唐宋八大家之首 。千古第一文人 。他自幼聪慧 。七岁知书 。十岁能文 。
此首写苏轼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沙湖的一件小事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 。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 。词人却不在乎 。泰然自若 。缓步前行 。表现词人在贬谪生活中胸怀开朗、心头平静的一面 。上片写先程遇雨 。下片写后程放晴 。
上片起二句“穿林打叶” 。已见风雨非小 。然“莫听”、“吟啸”、“徐行”层层递进 。写其心境闲适 。结三句“竹杖”、 “芒鞋”、“蓑衣” 与“马\"对比 。人虽在野 。但一任平生 。处之泰然 。下片换头三句“春 风”犹冷 。“山头斜照”写“时令”之转 。“气候”常变 。结三句回首来 处 。雨、晴两不存在,境界无所差别 。此写心之平静 。
全词表明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 。不计得失、不怕挫折的精神 。郑文焯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 。任天而动 。琢句亦瘦逸 。能道眼前景 。以曲笔直写胸臆 。倚声能事尽之矣” 。
该词给我们以启示 。首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 。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好心态 。正确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不如意 。培养乐观向善的良好心理素质 。其次 。人的一生不容易 。可能有顺境也有逆境 。我们要用积极态度去面对 。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 。不能被困难吓倒 。做生活的强者 。再次 。困难和不如意都是暂时的 。终究会过去 。我们要力求解脱之道 。树立正确人生信念 。展现我们的精神追求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首先感谢楼主的提问 。诗人里我最爱李白 。词人里当推苏轼 。尤其这首《定风波》 。东坡的真性情 。于此可见一斑 。
写这首词的时候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可以说正是仕途不顺的人生低谷 。但苏轼是什么人?既来之则安之 。宦海浮沉 。全然不放在心上 。对一般的朋友表达悔恨反省之意 。但对真正的知己却直言自己不后悔更不愿意改变收敛 。去跟小人同流合污 。在地远偏僻的黄州好似无官一生轻 。日子清苦但悠然自得 。
正文前面的序言说的很清楚 。苏轼和朋友出门 。可能是去踏青 。因为农历三月初七应该正是春光烂漫好时节 。但天有不测风云 。天降大雨 。又没有雨具 。同行的朋友都很狼狈 。苏轼则不然 。任它风来雨去 。我自逍遥 。不仅如此 。还文思泉涌 。作词一首 。
文章插图
上阕短短几句 。真可谓直抒胸臆 。坦荡大气 。风大雨大?怕什么 。放声高歌、从容缓行便是了 。脚上烂草鞋 。手里破竹拐 。比骑马还轻巧便捷 。风雨里披着蓑衣安度此生 。岂不快哉?
文章插图
表面看 。就是写风雨 。但是联系到苏轼的近况 。这大风大雨何尝说的不是仕途坎坷呢?苏轼对风雨的态度也是对仕途的态度 。更是他一生的处世哲学 。无论遇到什么 。无论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 。从不怨天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而是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 。一种旷达的胸怀 。
很多人爱这首《定风波》 。爱的不就是这种坦荡超然的情怀么?读之意犹未尽 。细品若有所悟 。人生本就起伏不定 。遇见大风大雨 。与其惊慌失措、到处躲避 。不如迎头直面 。学着苏轼豪气地问一声:“谁怕?”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武哥说文 。从历史的宏大视角 。讲述不一样的宋词
真是巧 。正是这样的时节 。在三月穿林打叶的雨里 。在词里与苏轼相遇 。有一种美丽 。更有一份哲思 。且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推荐阅读
- 世界首富排行榜 世界首富排行榜前十名
- 嫪毐之乱后,秦始皇流放了生母赵姬,为何对吕不韦很温和?
-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 苏轼的定风波,除了表现出乐观的态度,还透露出什么思想?
- 赵姬为什么抛弃儿子嬴政、支持嫪毐造反,真的是因为爱情吗?
- 全国十大果酒品牌 果酒比较有名的牌子介绍
- 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何解释可以更贴切诗人的原意?
- 千古一帝秦王嬴政的母亲赵姬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女人吗?
- 苏轼最豁达的词是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