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


那时候走亲戚拿一样东西 。比方说一斤黄沙糖(白糖是后来的事 。至少我小的时候没看到) 。一斤糕点 。一瓶灌头 。能带一斤当地农场煮的酒(1.02元) 。算是最好的礼物 。用废纸卷个塞子用作瓶盖 。亲戚拿来的东西一般不能吃 。留着以后走亲戚 。
1968年我大哥串联到广东去了 。嫂子生了侄女 。要我代我大哥去嫂子娘家报喜 。父亲借了20根发绿霉的油条 。两斤面条 。一斤黑糖 。装在篓里上面盖一条毛币 。请姑表姐带路 。按规矩这些东西拿到娘家是不能收的 。反而要加一些东西带回来 。因为放了一个月以上的油条是硬的 。嫂子娘家人不小心折断了一根 。回来走到半路上表姐想把那根断了的油条吃掉 。我也很想吃 。就吃了 。表姐回去了 。父亲去还油条人家说少了一根 。父亲很没面子 。恼怒地回来把我的嘴打流血了 。
过年的时候走亲戚不愁东西拿 。大家都是你拿来我拿去 。最怕平时来客人 。虽然只用蒸一碗鸡蛋可以待客 。母亲提个篓子到菜园弄菜 。父亲去借两个鸡蛋 。平时来客有时空手 。
其他观点:
提起六七十年代 。催人泪下 。可怜啊 。吃不饱穿不暖 。说起来也好人人都贫穷 。衣裤打补丁 。没有偷 。没有抢 。为什么呵!大家都一样你去偷谁抢谁啊!穷的光荣!穷的伟大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无产阶级 。很自豪!那时农村遇事出礼只要两元钱 。直亲给五元那可是高档次了 。逢年走亲戚 。送点土馒头四个 。红糖半斤 。猪肉半斤 。烧酒半斤便是主人最大面子 。在城市吃完饭后钱可以免掉 。但糧票要付 。那时是计划供应糧 。如果不付糧票主人家要饿好几天 。现在听起来都是笑话 。不过在当吋人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如今 。人们吃的饱 。穿的好 。住的好 。能休闲 。能旅游 。可才走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真是往事不堪回首!所以 。邓公说 。要实事求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其他观点:
我出生在河南中部农民家庭 。是60后 。70年代才记事 。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物质乏匮 。在我们当地过完小年后至除夕这段时间 。嫁出去的姑娘 。有给自己爹娘送礼的习俗 。所谓送礼 。也就是去集市割1斤多猪肉 。送到娘家 。以示孝敬 。这时 。娘家会回赠一些鞭炮 。让闺女家除夕、春节燃放 。这一风俗 。沿袭之今 。仍在传承 。所变化的是所送肉重量上的变化、(现在送 。少则十几斤 。多则几十斤)以及肉类的多样化 。(有的送羊肉、牛肉)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收入的增加 。有的已婚妇女 。图省事或外出务工 。不便回乡 。时逢过年 。会给爹娘 。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孝敬”费 。近几年 。每年春节 。我爱人都会给岳母500元 。免去了一些烦琐礼节 。也好让老人灵活节日生活安排 。
那时候 。过年 。出于市面上食品单一 。亲朋好友之间串门 。无非就是拿些饼干、点心(当地称果子)、糖果之类的礼物 。记得自己七八岁的时候 。有一次 。年初二 。母亲带着姐姐、哥哥和我去姥姥家串门 。姥姥看到我们很开心 。给母亲一番寒喧后 。姥姥用她粗糙、硬实的手 。拉着我的小手 。走到里屋打开箱子 。小心翼翼拿出 。用细绳子扎着、表面盖有红纸贴的一个纸盒子 。知觉告诉我 。这里面装的是非常好吃的果子 。还没等姥姥递到我手中 。我就迫不及待从她手中“抢了过来” 。“你这个小馋猫、紧嘴子 。给姐姐、哥哥分一点 。”现在回味 。姥姥那励声历气中 。分明又带有万般疼爱 。姐姐长我6岁、哥哥长我3岁 。看着我手中拿着好吃的 。一失过去对我的疼爱、迁就 。把手抻到我面前 。严然成了下里巴人 。等待主人施舍、恩赐 。当时 。吃着咬一口 。糖稀就会流出来的香甜果子 。心里美滋滋的 。吃罢还会吮吮手指残留的糖稀 。生怕浪费掉 。
【在六七十年代过年走亲戚,一般都拿什么礼物?有特别的记忆吗?】改革开放后 。中国城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姥姥家 。吃果子趣事 。已成为人生记忆 。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