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这里说意之动 。没说心之动 。心和意不一样 。意是心的一种功能 。这个分别意识一动 。善恶观念就来了 。什么好的 。坏的 。美的 。丑的 。是意识的判断 。归根到底是站在“我”的立场分别 。所以意根在“我” 。
结合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这个良知就是前面所说的心有能知的功能 。这个良知有什么作用呢?“知善知恶” 。这里注意一点 。良知只有知的功能 。没有分别功能 。比如你看东西 。这个景象由外界通过光线反射到眼睛再到视神经 。在发生作用的一刹那 。是没有分别作用的 。良知时没有分别的 。不管美丑 。明暗 。大小 。统统接收 。接收后由意识处理 。所以能分别的是“意” 。由意识处理信息 。美丑 。明暗 。大小 。所以要分清楚“意”与“良知”的作用不同 。这个知 。人生来就有 。完全如实反应 。看到就是看到 。看不到就是看不到 。比如一个人的眼睛出问题了 。你问他还能看到东西吗?他会告诉你 。眼前一片黑 。什么也看不到 。这里要传大法了 。既然说看不到 。那说看不到的是谁?可见眼球的功能损坏了 。良知的那个知还在 。不然他怎么知道看不到呢?所以善恶是意的作用 。良知只有知而没有分别作用 。
最后再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个善恶是意在起作用 。那么站在自我的立场用意识判断善恶对不对呢?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善恶的标准归根到底是站在自私的立场来说的 。符合我的标准的就对 。不符合我的标准的就错 。如果这样为善去恶 。那就真的斯不善矣 。为善去恶的意思就是说 。这个意要遵从这个良知 。首先第一步 。黑的就是黑的 。白的就是白的 。意不能掩盖良知 。良知所反应的一切 。这个意要如实承认 。不能巧伪掩饰 。这是诚意功夫的第一步 。诚实 。用《大学》里的一句话 。“欲修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
而格物的意思就像你整理房间 。把东西一样样的摆好 。放在它该放的位置 。天就是天 。地就是地 。光明就是光明 。黑暗就是黑暗 。你不管它 。意识遵从良知不加干扰 。这就是良知的作用 。万物自然各安本位 。黑白分明 。这个就是致知了 。到这个地步才真正做到诚意 。这时候意遵从良知才叫正知正见 。你的所想所做所为自然就符合天理 。然后心就自然正了 。最后就是由内而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一般人把黑当做白 。把地当做天 。当吃时不吃 。当睡时不睡 。千般计较 。万种愁肠 。每天算计着过日子 。根本没有诚其意啊 。
归根到底 。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有超出儒学致知格物的那一套东西 。诚其意 。不妄想不掩盖良知 。这就是为善去恶了 。
其他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表现了王阳明的基本思想 。第一句表明了人心不像孟子说的那样是“性本善” 。也不像荀子说的那样“性本恶” 。人心本体上是无善无恶的 。无善无恶就是本心的自然状态 。它是心之本 。由于心即是理 。心外无事、心外无物 。心之本当然就是无善无恶的;而当人有了念头 。便会有善恶观念 。那就失去本体 。其实这即是良知被遮蔽 。而良知一旦被遮蔽 。所发出的念头就有了善恶 。而有了善恶之后 。就需要为善去恶 。如果不为善去恶 。就会失去“良知” 。因为 。便需要从内心扬善去恶 。便是在“格物”了 。所以 。王阳明所说的“格物” 。不是朱熹所说的格天下物 。知天下理 。而是格私欲 。是致良知 。不管学习什么事物、知识 。其根本的“格物”原则是“致良知” 。是内心进行的事 。
文章插图
在朱熹看来 。“天理”就是脱离于人的主观意思而存在的 。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理 。所以 。需要“格物致理” 。而王阳明则认为
心外无理 。天理本来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人的主观意识去接触天地万物 。对其运作等到有了认识 。才产生了所谓的“理” 。而如果心不接触万物 。万物便与心同归于寂 。便没有所谓的“理” 。因而 。人的认识的所谓的“格物” 。其实就是“致良知” 。
文章插图
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有相似之处 。悟在自觉 。佛在心中 。禅宗六祖言:“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说的是”心即佛 。顿悟便成佛 。而王阳明是主张于内心去“致良知” 。
推荐阅读
- 到底是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冷,还是现在的冬天冷?
- 包包链条掉色怎么补救 包包链条褪色了怎么变新
- 六七十年代家里有20000块钱,算什么家庭?
- 小孩子现在学习的国学到底是什么?如果学校教授三从四德,你会同意吗?为什么?
- 五十、六十、七十年代出生的朋友,穿过手工做的布鞋吗?还记得是谁做的吗?
- 属虎的人性格怎么样?
- 好看的校园言情小说甜文 高质量甜宠文青春校园
- 最长河流世界排名 世界最长的河流排行榜
- 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