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老年人钟爱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为何中老年人钟爱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二胡、唢呐和笛子、扬琴等都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 。历史悠久 。素来受到广大人民喜爱欣赏 。关于受欢迎的程度是否与年龄相关?这可能有些普遍性(但非绝对) 。因当今青少年幸运地出生在大开放时代 。接触接受的各种器乐远比老一代广泛 。他们除了有民乐熏陶 。还欣赏到世界各国的器乐知演奏 。包括磅礴壮观的西洋交响乐、南亚调子、拉美风情 。多独爱一把吉它 。浪漫拉风 。时髦优雅 。
而其上一辈(四、五、六零时代人) 。囿于国门较封闭 。接触国外器乐及演奏机会甚少 。与他国音乐交流不多 。声、器乐多半以民族性作主打 。况某段时期题材仅限于八大“样板戏” 。和“老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 。许多民乐的旋律久久萦绕 。耳熟能详 。
因此说中老年(至少笔者是)多钟爱二胡、唢呐及琵琶、古筝等传统民乐 。还是有些根据的 。而重要的是二胡、唢呐均为音色特独 。极具中华民乐代表性 。
二胡 。很早由西域传入中原 。因由马尾弓和竹丝弦相谐发出的音色 。极富感染力和最接近人类说话的声音 。既可合奏 。亦优独奏 。千百年深受大众喜欢 。二胡虽外表朴素简约 。却极有灵性 。当琴手深刻领悟了曲子真谛 。倾注出全部情感 。会吟出撩动心弦、如诉如泣直抵灵魂的声音、让人陶醉、动容 。久久不能忘怀 。
瞎人阿炳仿佛是二胡的代言 。那沧桑的面容 。凄凉甚至些许麻木的《二泉映月》、《病中吟》琴音 。就是烙在我们身上的疼 。
而闵惠芬大师(二胡宗师刘天华之徒孙)的一曲《江河水》 。曾倾倒欧美 。让音乐厅的西洋人涕泪交零 。曲终时竟忘记了鼓掌致意 。一时还
沉浸在苦痛之境 。
世界著名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 。曾亲自指挥过(此公彼时因病老 。已举不起指挥棍 。只能用双手)过交响乐《二泉映月》 。当时还没怎么感动 。但 。当他听了姜建华二胡演奏家独奏的《二泉映月》后 。竟眼含泪水 。动情地说“此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再说说唢呐 。这个金属(中国民乐器中少有)吹奏乐器音色高亢铿锵 。具无敌之穿透性、压倒性 。能演奏或婉转 。或欢快之各种曲调 。过去红白喜事的必邀客 。其有《一支花》、《百鸟朝凤》、《将军令》等等传统曲子 。
曾记得当年看山东台电视剧拍的《武松》时 。被那体现好汉命途多舛的唢呐声吸引震撼 。忙问身边好友 。都说不出叫什么曲名 。当时甚为遗憾 。直到很久才知是著名的《一枝花》 。
我们这一代 。听惯了“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怀念《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因激愤 。将琵琶弦弹断的《十面埋伏》;还有《白毛女》中欢快的板胡声和欢快的《赛马》、《扬鞭催马运粮忙》的琴、笛声……
我们真的喜欢古老优美的民族乐器 。那也是我们的音乐魂 。
同时深情希望下一代青少年能同样理解欣赏和共鸣 。并自信地将其传承光大!
谢谢头条问答邀 。拙答恳望批评指正 。
(己亥年腊月初六草就)

为何中老年人钟爱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文章插图
为何中老年人钟爱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文章插图
为何中老年人钟爱二胡、唢呐等民族乐器?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因为这些乐器是我国的传统乐器 。接地气 。很符合中老年爱好的特点 。也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它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学到了演奏技巧 。而且也继承了民族文化 。我就是河南豫剧板胡的爱好者 。刚退休时 。我心里有莫大失落感 。思想空虚 。光写诗难弥 补心中失落感和思想空虚 。怎么能把退休后的生活过的更有意义 。使夕阳更红更出彩 。我想起来了小时候学过的豫剧板胡 。我从小就喜欢板胡 。只是后来上学 。参加工作把它荒废了 。我决定重操旧艺 。去乐器店花1500元买了一
新板胡 。从新练了起来 。练弦中 。我不仅从新掌握了演奏技巧 。而且学会了很多关羽板胡常识 。
豫剧板胡的音乐高亢、强烈、明朗、穿透力强 。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它与豫剧的粗旷、豪迈、激昂慷慨的音乐风格是相适应的 。板胡在乐队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必须是大弓大字、强弱分明 。在演奏时 。一定把乐队的配器让出来 。揉弦要和小提琴、大提琴的揉弦统一起来 。才能达到完美的音色 。
戏曲乐队是戏剧演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整个演出是否成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俗话说:“三分唱 。七分伴” 。这说明音乐伴奏在戏剧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全面提高演出伴奏质量中 。如何提高乐队伴奏质量呢?我根据我自己拉板胡的工作实践来说一点体会 。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六个字:托、保、伴、领、裹、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