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司马迁的劝学?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 。驾驭不好 。是很容易正襟危坐 。流于枯燥和单调的 。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 。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 。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
【如何理解司马迁的劝学?】如文章开首 。连用“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堪称雄辩奇才 。口若悬河 。滔滔不绝 。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

如何理解司马迁的劝学?

文章插图
从形式上看 。《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 。阐述观点 。论证道理 。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 。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 。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 。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 。
总之 。铺锦列绣 。无所不用 。所以文中用喻虽多 。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 。相反 。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 。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 。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生气勃勃 。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 。既富于论辩色彩 。又富有文学韵味 。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
同样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 。《劝学》也很有特色 。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 。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 。说明“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