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俗话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这句话是出自孟子所做的《孟子·离娄上》 。百善孝为先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 。在《书文解字》中 。就有这样一句话:“孝 。善事父母者” 。所以古人也总结了一个说法 。叫做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那么到底是哪三个不孝呢?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插图
一、“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不孝也” 。一味的顺从 。明明知道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 。这就是一种不孝顺 。孝敬父母也要一定的遵循原则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礼记》中有“父母有过 。下气怡色 。柔声以谏” 。
二、“家穷亲老 。不为禄壮 。二不孝也” 。就是说父母已经老了 。而你自己却不去赚钱来赡养父母 。最典型的就是“啃老族” 。啃老的行为一般都会慢慢腐蚀一个家庭的和谐 。
三、“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不孝也” 。不娶妻生子 。断绝后代 。这是三不孝中最严重的不孝 。也即是“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插图
孟子所说“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实际上孟子所讲的“三” 。在古代多半用来代表多数 。而不一定限定于“三” 。三就代表多数 。因为三人成众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插图
而比孟子更早之前年代 。大家认为的不孝 。最起码有五六个 。甚至于七八个 。那为什么到了孟子 。他就认为不孝只有三种 。因为孔子先生在春秋时代 。孟子生在战国时代 。我们从数字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代 。孝道变得萎缩了 。就是对孝的要求越来越低了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这句活包含了生物性、文化性和道德性三个层方面 。而要民族文化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正是孝在道德上的最高要求 。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插图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他观点: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原话是孟子说的 。但是现代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源于东汉学者官员赵岐的错误批注 。
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写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 。谓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 。一不孝也;家穷亲老 。不为禄仕 。二不孝也;不娶无子 。绝先祖祀 。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 。无后为大 。”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不能盲从父母 。要积极为朝廷效力 。要多生孩子 。
这样的解释很符合封建王朝对于普通民众的要求 。所以被积极推广并为大众孰知 。
但是孟子的原话是:“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 。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意思是说结婚这样的事情应该告诉父母 。不然就是没把父母放在眼里 。作为君子认为这样就是不孝 。
其实这种错误的理解不仅对于孟子 。例如孔子的“以德报怨”也被后人刻意曲解 。论语中这是一段问答 。首先弟子发问“以德报怨 。何如?”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 。就是有恩报恩 。有仇报仇 。但是这样很显然不利于王朝管理 。所以被断章取义 。
大家如何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一孔之见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 。笔者认为 。这句话虽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但传续千年 。人人耳熟能详 。这一句话的愿意是孟子评价舜帝不告知父母便娶亲的事情 。舜帝父母不贤 。导致他一直没有娶亲 。舜帝担心无后 。就私下娶亲 。在古代 。婚姻大事由父母做主 。舜帝这种不告而娶的行为按道理说是违反孝道的 。但是孟子评价说:舜帝不娶妻就会断绝后代 。这是最不孝的事情 。所以不禀告父母是可以谅解的 。从舜帝的故事就可以知道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是用来解释舜帝为什么不告而娶 。其本意还是在维护孝道 。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 。这一句话虽仍然被人们传吟 。但传承孝道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观被推翻了 。随之生育观也发生了巨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