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VS“连横”,为何感觉历史上的“纵横术”中占上风的总是“连横”?


“连横”“合纵”都是战国时期伟大的谋略 。用之于世 。瞬息改变国家的战略形势 。连横合纵是战国纵横家们提出来的 。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 。近现代欧洲所奉行的“大陆均势”有着相似之处 。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 。阻止秦国和齐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即为随从强国进攻其他弱国 。就是秦国或齐国拉拢一些国家 。共同进攻其他的一些弱国 。
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 。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 。合纵既可以对齐 。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 。也可以联楚 。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 。后来 。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 。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 。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 。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 。以求苟安 。秦国的连横活动 。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 。以便孤立各国 。各个击破 。

“合纵”VS“连横”,为何感觉历史上的“纵横术”中占上风的总是“连横”?

文章插图
这些国家在本身上力量差得非常有限 。所以合纵一开始目的就非常不明确 。不是针对某个国家的 。也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环境的 。那么合纵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本身这些国家的同盟就存在着问题 。毕竟这些国家经常是相互来打 。彼此的矛盾都非常深了 。即便是为了保存自己 。也都是相互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相让 。这就使得这些国家的联盟本身就非常松散 。
这对于连横来说就是非常容易破解的了 。只要利用这些国家的矛盾和利益关系 。就可以轻松化解这些国家的联盟 。那么合纵就搞不成了 。所以战国时期真正形成同盟的没有几个 。反而是各打各的才是主要的情况 。合纵的失败自然就没有办法避免了 。
其他观点: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的纵横家们推崇“合纵”“连横” 。其中以苏秦、张仪 。公孙衍为杰出代表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强盛 。其余六国无法单一面对秦国 。公孙衍和苏秦就是游说其余六国联合攻打秦国 。由于六国是南北联合 。故此称为“合纵” 。秦国启用魏人张仪 。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 。叫做“连横” 。合纵连横的斗争 。持续了很长时间 。那时候 。各国为了自身利益 。时而加入“合纵” 。时而加入“连横” 。反复无常 。
【“合纵”VS“连横”,为何感觉历史上的“纵横术”中占上风的总是“连横”?】我们感觉是连横比较占上风 。主要是目标不一样 。“合纵” 。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 。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 。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 。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尤其借势 。张仪能够成功主要依靠秦国国力强于其余六国 。合纵需要团结 。但是在那个时代 。利益的诱惑更大 。因此团结不够 。合纵难度高 。很容易失败 。但是连横更多的是发展 。连横是寻找合作 。在合作的时候不断强大发展自己 。因此秦国越来越强 。这就是我们觉得纵横里面连横占上风 。比较强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