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这首词 。不能从字词表面理解.
王安石 。词作不多 。作为一代文豪 。生活在宋词风靡的时代 。竟然很少写词 。实在令人诧异 。也许这与他孤傲不群、不修边幅、不求时尚的个性有关 。但他寥寥数篇词作 。也让人肃然起敬!《桂枝香》就是他不多的词作之一 。
阅读诗词文章 。先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以及作者的理想抱负与当时的处境 。对理解诗词文章大有帮助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王安石 。自年轻时代 。就有“矫世变俗”之志 。他人生理想就是 。改革推新 。变法图强 。《桂枝香·金陵怀古》自然是在金陵时所作 。王安石在金陵有三个时期 。
1、1067年 。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 。在当地推行自己的变革理念 。因成绩斐然 。有目共睹 。宋神宗才相信他的变法可以扭转乾坤 。
2、1074年 。因遭保守势力反对 。以及变法派内部分裂 。王安石第一次辞相 。第二次回任江宁府尹 。这时 。他仍然在地方实行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
3、1076年 。在旧势力排挤压力下 。特别是因长子王雱病故 。使王安石感到身心疲惫而辞相 。被皇帝“判江宁府”
《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他第一次辞相 。第二次任江宁知府时期的作品 。此时的王安石 。既是斗志不减 。又是束手无策 。
怀古诗词 。就是借古喻今 。用古说今 。借用过去的史实 。委婉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情感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这句表面理解 。就是登高远眺深秋金色 。如果只是从字句表面理解这首词 。就小看王安石了 。
登临送目 。指眼界开阔 。站得高才望得远 。水底蜉蝣、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这些 。气势雄浑的文章常常用“登”;
故国 。是怀古、思古诗词的常用词汇 。例如 。苏轼的“故国神游”;又如李煜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国 。故都 。故地 。千年田地八百主 。物是人非江山依旧 。
所有 。故国 。既是写过去 。也是现在 。晚秋 。是深秋 。初肃 。万物萧瑟刚刚开始 。暗示一切还来得及 。如果结合作者的理想与信念看 。也是暗指国家已经临近万物萧瑟的时候 。如果不力挽狂澜 。就是严冬 。
这两句写眼前的景色 。代指天下大局危势!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
清澈的千里长江滚滚向前奔流 。好像一条洁白的练带 。青青碧翠的山峰伟岸挺拔 。犹如一束束的巨大锋利的箭头矢锋 。
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 。”
这两句是写景吗?是的!但又不是 。
长江品质高尚 。洁白如练 。义无反顾向前奔流 。而群峰呢?它们想阻止奔腾的长江 。还准备好了明枪暗箭 。而长江不在意 。继续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 。
前面三句是写登高远眺 。看见的“晚秋” 。即眼前的天下大局危势!这两句暗示自己改革的理想与决心 。不会因明枪暗箭而停止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一艘艘回家的帆船在夕阳里摇桨、往来穿梭 。逆着西风的地方 。酒肆门前的写着“酒”字旗歪斜着 。在西风中飘扬 。
这两句写百姓生活场景 。但残阳、西风、斜矗 。勾勒出故国晚秋的苍凉 。
意思是 。低处(百姓) 。黑夜眼看就要到来 。高处(朝廷)遇到西风就摇摇晃晃、歪歪斜斜 。如果遇到北风呼啸 。怎么办啊?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胸怀 。
4、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画图难足 。
彩船华丽 。如同淡淡的云在江面游动 。江边白鹭飞翔起舞 。这如梦如幻的美景 。即使是丹青妙笔也难以描画出它的神韵 。
彩舟 。与上面的归帆肯定不是一回事 。归帆 。是普普通通的渔民或过往旅客;而彩舟 。则是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与舞女 。时间不等人 。夕阳已经下山了 。已经是夜晚了 。连白鹭都坐不住了 。你们还在醉生梦死、寻欢作乐 。你达官显贵的彩舟又能如何 。在大局面前 。不还是像云朵一样根基漂动 。不还是将与老百姓一起进入漫漫长夜!画图难足 。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云淡”“鹭起”是动景 。既是景物 。也是引发作者一言难尽的感叹!是啊 。自己遭受排挤 。对这些也无能无力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回想以前 。此地的达官贵人也是醉生梦死、争豪斗富 。悲叹当年 。朱雀门外、楼阁台内的六朝君王贵族 。一个个悲愤万分 。相继悔恨败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