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二 )


“念” 。转折 。今古比对 。虚实交融 。“门外楼头” 。用典 。即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 。楼头张丽华” 。
看见今天的彩舟 。想起往昔的历史人物 。地方还是这个地方 。繁华竞逐 。挥霍无度依然重现 。如果不改变 。最后的结局不可能与古人有所不同 。
眼前与历史 。如此相似 。表达了作者满腹的忧虑与叹息 。
6、千古凭高 。对此谩嗟荣辱 。
千百年来 。多少人在此登高 。痛斥这种昏昏沉沉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都对历代荣辱兴衰感伤不已 。怎么如今的人还是沉湎灯红酒绿 。怎么仍然无动于衷不吸取教训呢!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六朝历史往事随着一江秋水流逝 。不思进取的人也身败名裂而去 。只剩下眼前被寒烟笼罩着的枯叶败草 。
旧事随流水 。有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人留下的 。依然没有改变 。只因“凝绿” 。没有完全枯萎 。我们就沾沾自喜不改变吗?这一句 。显然包涵作者无奈惆怅之情 。是作者渴望励精图治的激情抱负 。
8、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
这三句 。是借典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 。
《玉树后庭花》后来比喻亡国之音 。亡国是商女之罪吗?不是!是不思进取而沉迷歌舞升平的当权者 。是那些沉醉倾听亡国之音的统治者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桂枝香·金陵怀古》彻底摒除了词作“五代旧习”的痕迹 。以前宋代词作 。普遍是软绵绵柔弱无力 。
范仲淹的《渔家傲》打破了人们“词为艳科”、不能豪放雄浑的认知 。王安石则提出了理论:“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即先定符合自己的调 。后填词 。虽然都是后填词 。但改变了词只是依赖声调的观念 。为后来的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人打开了自己创作词牌的思路 。
《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写景 。表现诗人高瞻远瞩 。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远大眼界 。下阕议论 。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焦急担忧之情 。
尽管有许多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诗词 。但没有几篇诗词的思想境界 。能与政治家王安石的这首词相提并论 。例如 。许多作品作者 。引用了唱后庭花 。但都只是徒叹无可奈何 。而作者则排除万难 。亲力亲为 。希望能改变斜阳西下的颓废局面 。
故而 。《桂枝香·金陵怀古》 。无论是从思想情感方面看 。还是从文学艺术方面看 。都的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
其他观点:
回答问题
王安石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当然?也是不折不扣?的诗人? 。
他一生中最为?惊天动地的事应该是“熙宁变法” 。也就是?彪炳?史册?的?“王安石?变法?” 。关于其?变法?的?功过? 。那是?史学家?、?政治家?们?的?自家?争辩? 。我不想谈论他?方面?的?是?是非?恩怨? 。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尽人皆知? 。千古?流传 。
诸如?他?的《元日?》 。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成为?每年中国人??春节?的?标签?;那?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炼?字?美谈?;“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的?《咏梅》 。语言?朴实? 。却?高古?纯真?;《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通透自然且富有哲理 。
他的散文“拗折刚劲 。简古瘦硬” 。更是为读者所熟知 。诸如《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等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提到?他?的词?作 。?恐怕?大家?还是?有点?陌生? 。甚至?有人?觉得他?会不会?有?这个?层面?的造诣?和?佳作? 。事实上 。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并不多 。大概一共也就20首 。其中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得到了历代词评家的高度赞誉 。
王安石笔下的《桂枝香》,为何评价极高?

文章插图
古往今来对于这首词的评价甚高 。南宋?杨?湜?的?《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 。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 。惟王介甫为绝唱 。”可见当初“金陵怀古”这个主题很多人都喜欢创作 。而用《桂枝香》这个词牌来写的当时就有三十多位 。但只有王安石的这首最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