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绵长的云南的过桥米线

 早就听说过桥米线是云南的美味!孩提时候 , 记吃不记打 , 听家父和友人谈笑 , 说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 从长沙徒步走到昆明 , 十分疲劳 , 只要吃一碗过桥米线就能精神焕发 。此事我记了几十年 , 一直没机会亲口品尝 , 但却是一步一步向它靠近 。
在成都 , 偶然看见饭馆有“绍子米线”的招牌 , 当即停车 , 不是吃饭的时间也来上一碗 , 边吃边问边研究 。米线者 , 米粉也 。大棒骨熬高汤 , 再浇一勺红油肉末——川话叫绍子 。我告诉老板娘 , “绍子”写错了 , 应该是“臊子” , 她笑而不答 。再问这“米线”是不是云南话?她的回答是“两块钱一碗” 。
到西昌看火箭发射 , 朋友请我吃砂锅米线 , 大喜望外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 。砂锅米线也许是彝族的传统佳肴;一人一口烧热了的砂锅端上桌来 , 锅边的汤水还在咕咕冒泡 , 锅里有米粉 , 更有大薄片儿的老腊肉、蘑菇、木耳、金针、蚕豆、葱蒜、辣椒 , 吃得满头大汗 , 精神焕发 , 自认为距离过桥米线已经不远了 。
【回味绵长的云南的过桥米线】到丽江旅游 , 终于有了吃过桥米线的口福 。一人一只高庄的陶瓷罐 , 长筷子 , 长把汤匙 , 形态古拙 , 罐内的食物却与砂锅米线差不多 。只是问不清“过桥”二字的含义 , 有人说它是地名 , 也有人说 , 正宗的过桥米线在蒙自 , 去那三百年老店用餐必须过一座小桥 , 因而得名 。
今秋随作家采风团来蒙自县参加石榴节 , 吃正宗过桥米线的愿望得以实现 。蒙自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 , 滇南重镇 。抗日战争期间 ,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在此办学 , 闻一多、朱自清等教授肯定是吃了过桥米线的 。但那三百年老店却找不见了 。县长笑着说 , 过桥米线已是著名品牌 , 到处都有 , 北京就有五家 。作协主席说 , 相传最早的米线店铺很小 , 在一座石拱桥西头 , 它的汤锅设在桥东头 , 锅里熬着滚烫的鸡汤 , 伙计把大碗鸡汤端过桥西 , 依然滚烫 , 全靠汤面一层浮油 , 像盖着盖子一样保温——这碗热汤 , 犹如北京涮羊肉的火锅 , 能把肉片烫熟 。说着 , 我们便在正宗而宽敞的餐馆里领略这风味美食了 。
先是每人面前摆上十小碟 , 主人一边介绍 , 我们跟着辨认 。有精薄的鲜肉片、云腿片(云南宣威火腿是贡品)、玉兰片、牛肝菌、鸡枞菌、竹蕈、熟鸡腿、豌豆苗、金针、紫姜 , 另有几样摆在桌子中间 , 随顾客口味选用 , 有红辣椒、炸蜂蛹、芫荽、葱花、笋尖、则儿根(鱼腥草) , 酱、醋、盐 , 自然还有一碗一碗的熟米线 , 好比北京炸酱面的白坯儿 , 随意 。此时桌面已经摆得满满的 , 五彩缤纷 , 琳琅满目 。主人问道 , 请大家猜猜看 , 还缺一样什么?我说:“大碗的热鸡汤!”他笑了 , “不 , 只缺味精 , 难道还需要味精吗?”把我们也逗笑了 。
高庄大碗的热鸡汤上桌 , 先烫肉片 , 再请各路鲜货加盟 , 倒入米线 , 搅一搅 , 就可以开吃了 。汤面不冒热气 , 还被那层薄薄的鸡油盖着 。县长说 , 上海女士不敢吃 , 怕油腻 , 纯属误会 。我说误会不难解除 , 这层薄如纸的鸡油 , 既可使鲜菌、鲜菜入味 , 富含的多种维生素便于吸收 , 又可以使女士的眼睛、皮肤、秀发更加亮丽 , 超过补药和化妆品的作用 , 为什么不敢吃呢?放心吃吧 , 这是天然美味 , 绿色佳肴 , 餐后定会精神焕发 , 唇齿留香 , 回味绵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