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这是合肥在历史上的军事战略地位决定的 。
合肥地处江淮地区腹地 。自古水运发达 。北接淮河水系 。南连长江水系 。在秦汉时期 。合肥就是南北双方重要水运中转节点 。北方货物自淮河水运 。经合肥集散转运 。经巢湖 。南下进入长江水运;南方货物反之亦然 。正是因为合肥在南北水运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鲍、木输会也 。” 。合肥成为《货殖列传》中记载的全国十八个商业都会之一 。这也是目前合肥作为地名可以查询到的最早的正式史书记载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是因为交通便利 。使得合肥在和平时期是商业集散运转的经济重镇 。经济发达;在战争时期又成为军事重镇 。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饱受战火摧残 。
一、“淮右襟喉”
“淮右” 。淮河的西部地区 。古人建筑面南背北 。方位上 。左为东 。右为西 。“襟喉” 。衣领和咽喉 。代表要害之地 。“淮右襟喉” 。表明合肥是淮河西侧大别山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 。西出合肥 。无论水陆 。都可以深入大别山腹地 。
早在吴楚争霸时代 。合肥周边的江淮地区就是吴楚两国反复拉锯的军事用兵之地 。同时江淮之地的得失关乎淮河控制的得失 。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文章插图
吴王阖闾即位后 。政治上支持伍子胥变法 。军事上支持孙武整军经武 。经年吴国大治 。对楚战略采纳“三师疲楚” 。不断骚扰楚国 。楚国疲于应付 。楚国国力数年后损耗严重 。造成江淮之地防备日渐松弛 。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后 。吴国利用楚国和蔡国、唐国的矛盾 。以救蔡为名 。千里奇袭楚国 。公元前506年 。吴王阖闾亲自挂帅 。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 。精兵3万沿淮河快速西进 。经蔡地 。“兵贵神速” 。直入楚国腹地 。柏举之战 。吴国军队大败20万楚国主力 。十日后 。攻陷楚都郢 。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文章插图
二、“江南唇齿”
“江南” 。长江以南地区 。“唇齿” 。唇和齿 。比喻关系密切 。相互依靠 。唇亡齿寒就是这个意思 。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文章插图
淮河、长江既是两条自然河流 。又是两条南北天然的军事防线 。淮河 。长江之间的江淮地区军事得失关乎两条防线的进攻与防御 。魏晋、南北朝、宋金等但凡南北大分裂时代 。“守江必守淮”是南方势力的既定原则的军事战略防御 。
三国时期 。合肥是曹魏进攻孙吴的军事桥头堡 。虎视江南 。数十年间 。双方围绕合肥进行反复攻防争夺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张辽以少胜多 。威震逍遥津 。因为《三国演义》 。大家耳熟能详 。后来魏征东将军满宠出于军事考虑 。弃老城 。筑新城 。继续合肥军事防务 。后以合肥作为军事进攻基地与军事跳板 。大军南下 。东吴灭亡 。天下归晋 。
“打过长江去 。解放前中国!” 。
伟大的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决战战役 。渡江战役的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 。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1949年4月初 。为了便于靠前指挥整个渡江战役 。总前委移驻合肥肥东瑶岗村 。在这里指挥了整个渡江作战 。直至渡江胜利后进军江南 。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文章插图
现在巢湖北岸湖畔建有气势恢宏的渡江战役纪念馆 。其荣誉作为指挥中心的合肥受之无愧 。
合肥为什么会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合肥之\"淮右襟喉,江南襟喉”:
自东汉末以来,合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称 。
“合肥”地名来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夏水暴涨 。施合于肥”之记载 。简称庐 。古称庐州、庐阳 。解放后定为安徽省省会 。地处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下游、巢湖之滨、濒江近海 。全常住人口7~8百万 。城镇化率70%以上 。
是历史古城 。自秦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曾为扬州、合州、南豫州、庐州、德胜军、淮南西路等治所 。历为江淮地区行政军事首府 。
古代中国发生战乱 。尤其是出现南北分治时 。江淮便是重要战场 。襟喉唇齿就是其极具现实的称谓 。是指战略地位重要 。北人得徐庐当可前出长江天险 。与南人共有之 。进可攻退可守;南人据徐庐 。可扼据长江天险 。守徐庐准泗屏江南 。伺机北进 。故曰襟喉唇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