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乡愁”本为情感 。中国人具有浓重的思乡情怀 。落叶归根更是希望回归家乡的具体体现 。但情感如果仅仅是感慨 。易于陷入无病呻吟 。而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 。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情感 。
作者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为载体 。将浓郁的思乡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却又含蓄而意味深长 。与之相呼应的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定语的使用 。更是形成与浓厚、深沉的思乡情怀对比 。更显离乡游子思乡之烈、隔离之苦 。
多年前 。客居台湾的人因种种因素不能回乡 。《乡愁》的出现恰恰符合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外游子回归祖国、回归家乡的强烈情感 。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 。这样 。浅浅的海峡将再不是回家的隔断 。而是联系乡情的通道 。
自古擅托物借景言情的大家繁不胜数 。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通篇无思念之语 。却读来令人感受到他对亡妻王弗的无限思念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平平淡淡的对答 。却让人感慨时光荏苒 。令人唏嘘不已 。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文章插图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文章插图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通过修辞中的比喻和借代手法 。其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是比喻乡愁;而母亲、新娘和大陆是借代乡愁 。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董卿登台深情朗诵: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这是诗人余光中最著名的现代诗,写尽了游子的如水乡愁 。读着读着 。我的 乡愁也来了:生我养我的故乡、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儿时的小伙伴、老师……
乡愁时刻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忘记 。诗太美了 。还是交给专家点评吧 。
康震莞尔一笑:
这是一首非常质朴的小诗 。简约而不简单 。全诗构思独特 。曲折有致 。同时还蕴含古典诗“韵脚”、“意象”和“回环往复”之美 。非常难能可贵 。为了描述抽象的乡愁 。诗人成功地选取了几个常见生活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引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和强烈共鸣 。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阻隔 。母亲越来越遥不可及 。但是 。母亲却永远活在诗人的心中 。因母亲而生的乡愁越来越浓 。最后升华为眷恋祖国的乡愁 。因此 。《乡愁》一经推出 。即风靡海外华人世界 。当然 。还有海峡两岸 。
董卿面若桃花:
《乡愁》一经专家点评 。感觉就是不一样 。真可谓“金口吐莲花 。香飘万里遥” 。
(哄堂大笑 。热烈鼓掌)
马上就是新春佳节了 。这是一个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 。游子的乡愁就更浓了 。今天 。我们特别推出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来慰藉那些不能回家过年的游子 。同时 。《乡愁》也作为中华诗词模仿秀的第三首经典 。请大家临摹 。以下是我们精选的模仿秀佳作 。请专家点评 。请大家欣赏 。
乡愁
见素
小时候
乡愁是一封家书
我在城里头
母亲在村口
长大后
乡愁是一封情书
我在天涯尽头
她在老家守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行泪掉
我在东奔西走
母亲在我梦里欢笑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海
我在这边
大陆在那边
郦波笑道:
这首诗换了三个意向:家书、情书和一行泪 。似乎意象更美;同时 。不断换韵 。富于变化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很不错 。只是模仿痕迹比较明显 。缺乏新意 。
乡愁
抱朴
小时候
乡愁是一条大江
我在城里读书
母亲在村口张望
长大后
乡愁是一部电话
我娶妻生子天涯
母亲孤单守望老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