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很关心: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以及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这个问题 , 经过小编整理各方面的资料 , 现做如下总结 。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

文章插图
原文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 , 日流影移 , 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④暮 , 反⑤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 , 复徙衽以从阴 , 而患露之濡⑥于身 。其阴逾⑦去 , 而其身逾湿 ,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
注释逃暑:消暑 , 避暑 。
孤林:单独的一棵树 。
徙衽(rèn):移动卧席 。徙 , 迁移、移动 。衽 , 席子 。
及至:等到 , 到了 。
反:同“返” 。
濡(rú):沾湿 。
逾:同“愈” , 更加 。
译文郑国有个人为了避暑 , 在一棵树下乘凉 , 太阳在空中移动 , 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 , 他也随着树荫来移动自己的卧席 。到了傍晚 , 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
等到月亮在空中移动 , 树的影子在地上移动时 , 他又随着树影来移动自己的卧席 , 但是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 。树影越移越远 , 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 。
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 , 但在晚上使用就相当笨拙了 。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

文章插图
文言知识文言文中的时间
在古时 , 通常来说一天的早、中、晚 , 有以下的叫法 。
日出时称“旦、早、朝、晨” 。
太阳将近日中时称“隅中” 。
太阳正中时称“日中、正午、亭午” 。
太阳偏西时称“昃(zè)、日昳(dié)” 。
日入时称“夕、暮、晚” 。
古人一天两餐 , 早餐在日出后 , 隅中前 , 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 , 日入前 , 这段时间叫晡时 。
在西周时期 , 已经开始使用十二时辰制 , 一个时辰是今天的两个小时 。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后来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

文章插图
文化常识古人如何避暑
炎炎夏日 , 烈日当空 , 古时没有电 , 更没有空调 , 那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 , 那就少穿点 , 再加上扇子、凉席、凉枕三件套 。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 郑人逃暑原文注释翻译及启示

文章插图
古时候 , 小河小溪的水还是很清澈的 , 戏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消夏方式 。
将瓜果放入井水中冷却一下 , 吃起来也是清凉可口的 。成语“浮瓜沉李”就是指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 。
文人雅士则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 相信“凉由心生” 。
白居易就在《消暑》一诗中写道“何以消烦暑 , 端坐一院中 。”
对于王公贵族 , 消暑的办法自然更多了 。
早在周朝 , 王室就出现了“冰室” 。朝廷专门成立“冰政”部门 , 由“凌人”负责 。每年冬天采集天然冰块 , 放在特制的冰窖中储存 。到了夏天 , 再从冰窖中取出冰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