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六 )


不过 。没等他们的造反计划实施 。就被乾隆皇帝一举粉碎 。事后 。弘昌被革去贝子爵位 。弘皙不仅被革去了亲王爵位 。还被改名为“四十六” 。而弘晈虽说没被革爵 。但世袭罔替的资格却被就此收回 。
而怡亲王弘晓 。却自始至终没有涉及到此案 。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处分 。不过 。在亲眼见证了此事后 。让弘晓在朝堂上越发谨慎 。开始一门心思投入到了藏书上 。
据记载 。弘晓在家里建有三座藏书阁 。分别名为“乐善堂” 。“明善堂”和“安乐堂” 。据说其中藏有历代珍贵典籍孤本多达几千本 。
弘晓之所以醉心藏书 。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自保 。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被废除爵位 。因此 。他不想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所以 。只能用喜好藏书来保护自己和身后家族 。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 。弘晓病逝 。年五十七岁 。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僖” 。因此 。他也叫做和硕怡僖亲王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第三代怡亲王:爱新觉罗.永琅
永琅能继承怡亲王爵位 。完全是靠运气得来的 。
永琅的父亲弘晓 。一共有九个儿子 。其中嫡子有两个 。但这其中并不包括永琅 。他的生母为侧福晋石佳氏 。
按照嫡子继承制 。怡亲王爵位理应是该弘晓的嫡子继承的 。但他的这个两个嫡子 。运气实在不怎么好 。
其中 。嫡长子永杭 。生于乾隆九年 。他也算是较为聪慧 。二十一岁时 。就被封为镇国将军 。按这个轨迹发展下去的话 。再加上嫡长子的身份 。将来必定能继承亲王爵位 。
只不过 。到了乾隆四十二年时 。时年三十四岁的永杭突生大病 。并在当年就去世 。而就在他去世一年后 。他的父亲弘晓去世 。
也就是说 。他死在了他爹前面 。两人仅仅相差一年 。
既然他死了 。自然就没有继承爵位的机会 。而弘晓的另一个嫡子 。刚出生几个月就因病夭折 。连一岁都没活到 。
而除这两个嫡子之外 。在弘晓去世前 。他活着的儿子 。全部都是庶子 。因此 。只能是从庶子中挑出来一个继承爵位了 。
所以 。作为年纪最长的永琅 。就成了怡亲王爵位的继承人 。
永琅一共活了54岁 。在嘉庆四年时去世 。其谥号为“恭” 。全称为和硕恭怡亲王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怡亲王:爱新觉罗.绵标和第四代怡亲王:爱新觉罗·奕勋
之所以要把这两位放在一起 。是因为其中一位的怡亲王爵位 。是在死后追封的 。
嘉庆四年(公元1799) 。第三代怡亲王永琅去世 。按规制 。爵位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 。但问题是 。永琅只有两个儿子 。并且 。他的这两个儿子 。都已经去世 。
其中 。长子绵槿在乾隆四十三年去世 。和他的爷爷弘晓死在了同一年 。而去世的时候 。只有十七岁 。
另外 。次子绵标则是在嘉庆四年去世 。与他的父亲永琅死在同一年 。去世时间比永琅早三个月 。
这样一来 。在永琅去世时 。他已经没有儿子在世 。但如果直接让永琅的孙子辈继承也不行 。因为传给哪个孙子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 。为了明晰爵位传承 。追封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
而在永琅的两个儿子中 。长子绵槿是庶子 。次子绵标则是嫡子 。因此 。绵标就成了被追封怡亲王爵位的不二人选 。
不过 。由于绵标属于追封 。因此 。他没有谥号 。只是名义上继承了爵位而已 。
既然绵标被追封为怡亲王 。那么下一代怡亲王必然是在他的子嗣中选择 。而他的长子奕勋 。就顺其自然地承袭了父亲绵标的爵位 。
奕勋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 。他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 。而去世时则是嘉庆二十三年 。仅仅活了24岁 。其死后 。谥号为“恪” 。是为和硕怡恪亲王 。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吗?

文章插图
第五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坊和第六代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
载坊和载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其中 。载坊是嫡子 。而载垣则是庶子 。
嘉庆二十三年 。第四代怡亲王奕勋去世 。在他死后次年 。其嫡长子载坊继承了爵位 。当时的载坊只有四岁 。而在他继承爵位仅仅一年后 。也就是在嘉庆二十五年 。他就因病夭折 。
也就是说 。载坊只活了五岁 。这个年纪自然没有子嗣 。因此 。怡亲王爵位就不得不从旁系中找继承人 。
而这一找 。足足找了五年的时间 。直到道光五年时 。才最终确定由载坊的弟弟载垣来继承爵位 。也就是说 。怡亲王爵位有了长达五年的空窗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