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二 )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其次 。酷吏并不是工作方法有问题 。而是完全在欺压百姓 。就拿这家人来说 。他们家的男丁都已经上前线打仗去了 。听说官府要来抓人 。唯一的男性 。也就是老翁不得不跳墙逃走 。家中只剩下了老妇、儿媳和小孙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妇不跟酷吏走 。难道要儿媳跟着酷吏走么?其实老妇到军中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毕竟年纪大了 。干不了什么活 。而年轻的儿媳显然能比老妇起到更多的作用 。但是一旦儿媳跟着去了军营 。尚在襁褓中的小孙子就没有人给他哺乳 。必然会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 。老妇是为了保护自家的小孙子 。才不得不跟着酷吏走的 。虽然文中没有记录酷吏所说的话 。但是从酷吏的行为上来说 。他显然是更趋向于抓走连完整的衣裙都没有的儿媳 。连喂奶的妇女、高龄的老太都不放过 。还拿着小婴儿来要挟 。这就是无耻下流到极点了 。这根本不是工作方法的问题!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第三 。诗中的老妇并不是有觉悟的问题 。按照古代传统 。一个家至少也要留下一个男丁守家业 。不能让这个家绝后 。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即便是战事吃紧 。一般也是三抽一或者五抽二 。再怎么做也不能让一个家里的男人全部上阵打仗 。因为在古代男人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种地、干活、做工都离不开男人 。要是没了男丁 。一个家里的老弱妇孺都得饿死 。在《石壕吏》中 。这个家庭中的三个男丁都已经上了前线 。按道理来说就不应该再在他们家征兵了 。如果老翁不逃走 。估计被抓的就是他了 。
这个家庭为了大唐朝廷 。已经出了全部的男丁 。其中两个已经战死 。就到了这种程度还要抓 。这还让不让人活命了?如果朝廷不体谅百姓 。不把百姓当人看 。那么百姓还会爱戴这个朝廷吗?至于说老妇人跟着酷吏走是因为有觉悟 。这完全是混账逻辑!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第四 。杜甫在历史上以“诗史”著称 。他的诗歌到处都充满了丰富的情感 。在《石壕吏》这首诗中“有吏夜捉人”用了个“捉”字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其中用了\"怒”和“苦”字 。酷吏为什么要捉人?因为村子里实在是没人了 。只能抓老人、老妇和妇女了 。酷吏为什么要怒?因为实在抓不到人了 。他只能用蛮横的手法解决问题了 。为什么老妇人要叫苦?因为他们被朝廷逼得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这都不算抨击 。那什么算是抨击呢?
最后 。对于这家人来说 。如果非要三个儿子都死光 。然后老妇人还毁家纾难才算是爱朝廷 。这就太扯了 。朝廷给了这位老妇人什么好处?凭什么要老妇人这样去爱这个朝廷呢?
其他观点: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康震教授的观点看起来有点新奇 。颠覆了过去中学教材所解释的认知;其实不然 。早在文革时期 。1972年郭沫若老先生出版的《李白与杜甫》 。观点就已经与普遍认知大相径庭了 。我手头正有此书 。看看老先生如何剖析《石壕吏》的 。
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 。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 。《石壕吏》”完全是素描 。””基本上是写实” 。”诗中所描述的人民形象 。无论男女老少 。都是经过严密的阶级滤器所嘘选出来的驯良老百姓 。驯善得和绵羊一样 。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情绪 。”杜甫是不希望人民有反抗情绪的” 。如有”那就归盗贼的范畴 。是为杜甫所不能同情的危险分子了 。
这就是郭老对石壕吏总的看法 。由于《李白与杜甫》是扬李抑杜的 。对杜甫基本持否定态度 。政治上是这样 。诗歌水平也是贬低得与李白的评价天差地别 。受到当时的人们及后人的诟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康震的说法 。比之郭老的说法又是一番天地了 。完全是古为今用的一个解释 。穿越得使人摸不着头脑 。为博流量与新颖 。康震真是浑身解数地拼了 。国家公务员的称号都出来了 。用征兵现代化语言图解之 。难怪有人说杜甫的棺材快板压不住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