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是牡丹艳压四方的真实写照吗?还有更贴切的描述吗?


竟然提议让梅花成为“国花”?还堂而皇之地说它为中国中国十大名花之首!虽然梅花给人留下了太多的诗篇 。但是具体到“国花”这个层面上就有些欠佳了 。
还有诗是说梅花的负面的——
竹君子 。松大夫 。唯有梅花无称呼 。为使主人解愁颐 。家家“梅香”都是奴 。
另外——不与百花争艳 。甘受雪压霜欺 。
这样看来梅花就惨了!
牡丹被很多人默定为“国花”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花” 。就像是王阳明说的那样:“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
你心中一定有和你一起明白起来的“花” 。
或许是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或许是月落霜寒凝露成香的菊 。也或许是热情似火奔放豪爽的玫瑰 。或许是幽居深谷不与世争的兰 。或许是傲雪凌霜的梅 。
甚至是一朵无名的野花 。只要能动你心扉 。念你之思 。眷你之恋 。就是你最好的花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是牡丹艳压四方的真实写照吗?还有更贴切的描述吗?

文章插图
花中寒士--菊
花开在深秋 。清香满九州 。寒霜何所惧 。我开百花羞 。
陶渊明独爱菊 。并把菊当作“花中隐士” 。在百花凋零之际 。菊凌寒而放 。越群芳之娇气 。跨百草之生机 。凝冷月之华 。集白露之莹 。不由不使人眼前一亮 。
菊开九月 。秋高气爽 。并有沁人心脾的异香 。如同谦谦君子 。不与尘世苟合 。让诗人心地一下子开阔起来 。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的佳境 。诗人此时一定和光同尘 。如花一般美丽 。
而同样的菊到了黄巢眼里就换了一种景象 。黄巢也是喜欢菊的 。不过菊到了黄巢这里变成了一种象征 。他不像陶渊明一样把心情融入花色 。让身心同花一样高洁、脱俗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是牡丹艳压四方的真实写照吗?还有更贴切的描述吗?

文章插图
黄巢的菊变成了他心情的附属品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
为什么一样的菊有了不一样的结果了呢?这与菊无关 。与人的心情、环境有关 。就与王阳明说的那样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明白什么了呢?
明白了你此刻的心情!你要是如同陶渊明 。菊花就变得“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如同“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萎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这花就是你此时的样子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是牡丹艳压四方的真实写照吗?还有更贴切的描述吗?

文章插图
而到了黄巢 。菊花俨然变成了“王者而有的杀气 。”百花凋零的时令在黄巢这里变得肃杀起来 。因为我菊花的到来 。所有的花都要蛰伏而凋谢 。
菊的这种“霸”气 。显然就是黄巢怨、恨、怒的显现 。为什么一样的菊有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这就是佛教说的“万物随心现” 。进一步说这是事物的“两面性” 。我们都具这两方面的性质 。“一念佛 。一念魔” 。善恶一念间 。
所以花非花 。而是你的心情 。
花中淑女--兰
菊为花之隐士 。而兰则为花中淑女 。两花可谓绝配 。而这仕女是不与世俗同流苟合的 。她要与品质和精神境界相同的灵魂产生共鸣的 。
不使群芳妒 。幽居在空谷 。
君子自谦谦 。花香似有似无 。
从未羡雅堂 。同与野草枯 。
闲人不识意 。移栽在尘俗 。
花颜强令色 。莫若守志孤 。
——编者原创
兰的品质与世无争 。芬芳自赏 。《增广贤文》中一句“蒿草之下或有兰香” 。把兰的品质点了出来 。
雅 。可登君子之堂;俗 。可和光同尘 。一缕清香随风去 。万般相思入心来 。不可夺志 。不可辜负 。不能相忘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真是牡丹艳压四方的真实写照吗?还有更贴切的描述吗?

文章插图
质地高洁--梨花
一曲《梨花颂》 。敲开心扉 。“天生丽质难自弃 。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
为什么要恨呢?此“恨”非彼“恨” 。乃是爱到极处的一种情怀 。
自古:梨花带雨美人腮 。百媚千宠使人爱 。万种相思随春尽 。一声长叹到瑶台 。
梨花之美 。窃以为可压群芳 。这种自带流量的丽质 。是没有媚骨和邀宠的 。你爱与不爱我都看来 。你喜与不喜我亦在;媚而不妖 。丽而不彩 。不需要万种风情 。只留一身质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