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孩子对分数的态度

不管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自己,都不能很理性的看待分数,众所周知的原因,分数是大家拿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孩子的学习的武器 。
“分数”和“成绩”其实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于成绩 。如果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只是着眼于每次考试得了多少分,而没有培养起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那么“优秀成绩”注定只是一时的梦幻彩虹,让那些没有远见、没有踏实心地的家长最终失望 。
就像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口头的操练,因此多动口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我们学校也通过课堂的全英语教学和聘请外交教学的方式竭力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孩子们就要克服胆怯和害羞,“该出口时就出口”,做到“曲不离口”,在积累词汇量的同时多实践,多运用,英语又怎么会学不好呢?
就像数学作为理科很讲究思维逻辑,平时的练习切不可只是“体力劳动”——做题的时候多思考一下题目考察的是哪个点,这类题型有着怎样的思考路径,在练习中分析、归纳出要点、经验 。手头不妨准备一个私人的错题集本子,把自己曾出错的题型归纳在一起,再举一反三,是不是就会事半功倍呢?
学习是智力活动,任何一门的学习出了问题,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观这一方面我们除了质疑孩子的能力,谴责孩子的态度外,我们是不是能更设身处地的帮他们一起找找有效(既适应学科,又要适应孩子本人)的方法呢?
【如何改善孩子对分数的态度】尊重学科和个人间的差异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考得分数越高越好,事实是“十个手指头不是一般齐的” 。其实“争强好胜”是一种天性 。孩子入学后,即使家长不说什么,他们都会产生对分数的追求,对名次的渴望 。面对卷子,他们每个人都会尽了全力表现出最好的自己,绝没有一个孩子明明会做,故意做错,故意让自己拿不好的成绩 。
假如家长提出什么要求孩子就能实现什么,那么天下所有的孩子都会成绩优异、习惯良好、多才多艺、品貌出众——那样的话做家长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 。可上帝似乎有一种不公,“分数越要越少”这个现象很残酷但确实存在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尽心血,孩子却成绩差、习惯坏;另一些家长看起来做得轻轻松松,孩子在学习上却又自觉成绩又好 。这让许多对自己孩子失望的家长感叹自己“命不好” 。其实这些“命不好”的家长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就是改变不正确的成绩观 。
我们要承认孩子学习基础不一样,孩子之间有差距;语数外学科间也有不同——即使在中考中语文一个班过百分的也只有少数几个人,整体来看语文成绩是呈上升趋势的,而数学等学科会随着难度的逐步增加,分值上会有一定的波动变化,因此在看待孩子的各科成绩时不能横向做简单的分值比较,如果错误地一味针对分数,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 。不仅在学习动机上会给孩子误导,那样只会不断制造孩子的失落与内疚感——孩子从偶尔的好成绩中,虽然可以获得暂时的愉快,但大多数时间里,他们内心是不安与痛苦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怎样,会不会让家长满意,他心里没有把握,惴惴不安,一心惦记着分数,真正的学习目标迷失了 。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上,成功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好,一是对学习不利;二是对保持不利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 。一味追求分数,会使孩子形成畸形学习动机,变得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学习兴趣,影响考试成绩 。就像一个跳高运动员,如果在训练中或赛场上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助跑、起跳、跃过横杆,而总是考虑场上观众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他跳过去了会得到怎样的奖赏,跳不过去会如何难堪 。这种想法会让他顾虑重重,甚至装腔作势,那么他在赛场上将不会取得好成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