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东陵在规划建设时是如何保护青山绿水的?


大清王朝开放包容与固步自封相互交织的性格 。决定了他们在选择帝王陵墓葬地时的创新与继承 。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入关后的十个皇帝开辟了河北省遵化和易县两处皇陵区(即清东陵和清西陵) 。
位于遵化市马兰峪西部的“清东陵”是清朝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处 。这里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和皇后妃嫔、皇子公主等150多人 。
清东陵区北倚昌瑞山 。南屏金星山 。东傍鲇鱼关 。西依黄花山 。山岭相连 。奇峰顾盼 。秀水相济 。绵远悠长 。这样的自然形势似乎要把大清帝王“子孙万代、连绵永续”的意愿传递出来 。
【清代东陵在规划建设时是如何保护青山绿水的?】入关以来 。顺治仔细研究过汉人的治政技巧 。在群臣拥戴、侍从林立的清宫之中 。他独尊至高无上的位置 。尊卑等级意识超过常人 。在推动国家中兴计划时 。他又深切体会到规则和秩序的重要 。在对待身后之事上 。他一样把尊卑等级关系罗列出来 。
顺治对清东陵的规划是谨慎而又细致的 。
清东陵的十五座陵寝 。都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 。
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 。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 。其位置至尊无上 。其余皇帝的陵寝却按辈分高低 。分别在孝陵的东西两侧呈扇形排列开来 。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 。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 。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 。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 。宗祖居中 。子嗣分列两边 。“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在清东陵突现出来 。
如生前要陪侍帝王一样 。皇后陵和妃子墓葬按照“尊卑有别”的列葬方式 。分别修建在本朝皇帝陵墓的旁边 。形成拥戴、拱卫之势 。
孝陵司马道作为整个陵区的主干 。连接着其它四座帝陵的司马道 。另外四个帝陵的司马道又牵连着各自皇后陵墓的司马道 。这个类似细胞分裂形状的陵区墓葬布局体系里 。嗣承关系和主从关系显而易见 。
清东陵的尊卑形态也体现在建筑格式上 。陵区的各帝陵 。虽然由南到北都有翁仲、碑楼、石桥、龙凤门、碑亭、神厨库、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礼制建筑 。而作为东陵区的祖陵 。孝陵的建筑又有明显的尊者气势 。孝陵陵园前的石牌坊别具一格 。它通体用汉白玉制成 。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等彩绘饰纹 。刀法精湛 。气势雄伟 。成为清代石雕艺术的绝品 。紧靠石牌坊的朱漆大门 。不但是孝陵的门户 。而且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 。在清东陵近百座石桥之中 。孝陵司马道上的七孔桥是最大而又最为奇特的一座 。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 。奇特的是 。如果顺着桥栏敲击 。石桥会弹奏出五种不同的音阶 。如金玉般清脆悦耳 。人们称之“五音桥” 。
汉唐宋明以来各帝陵陪葬墓“尊卑有别”体系不完整的情况 。在清东陵尊者为大 。长者优先的实践之后 。变得完整严密起来 。
在清代风水家的心里 。他们注重“龙、穴、砂、水”的协调 。他们觉得祖先陵墓的格局和子子孙孙的命运紧密相连 。在皇宫贵族的心中 。自己陵墓的地望特征象征着国祚兴废和帝运盛衰 。
《清朝文献通考》记录了清东陵的地理特点:山脉自太行来 。重岗迭阜 。凤翥龙蟠 。嵯峨数百仞 。前有金星峰 。后有分水岭 。诸山耸峙环抱 。左有鲇鱼关、马兰峪 。右有宽佃峪、黄花山 。千岩万壑 。朝宗回拱 。左右两水分流浃绕 。俱汇于龙虎峪 。崇龙巩固 。为国家亿万年钟祥福地 。
撇开那个帝国的命运 。我们仍然要为他们注重山水协调、天人合一 。保护青山绿水的理念 。
其他观点:
笔者提问的问题 。其实还是挺好回答的 。我们要知道一个皇家陵园的建成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先不说人力财力上的花费 。时间上的花费也是需要很久的 。所以边修建自然也边修复 。第二 。在风水上来说 。皇陵的修建 。也得需要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它象征着帝国繁荣与衰败 。不可能是一片荒凉的 。毕竟想做到天人合一 。是中国封建思想的产物 。
其他观点:
首先清朝皇陵的选址肯定是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各方面风水适宜 。其次皇陵会提前很多年规划设计建造 。确保不会仓促使用 。而且一旦启用不会又重新破土动工的可能 。所以给了当地环境一个很长时间的适应期 。虽然是人为建设但是由于周期长要求高对环境影响轻微 。有时还会有促进作用 。因为会种植一些名贵作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