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给你打个比喻你就明白了 。一个男生喜欢一个女生 。在追求这个女 生时 。各种关心 。各种哄开心 。各种买礼物 。追到手成为男女朋友时 。就要比追到前要差一下 。万一以后结婚了生小孩。那又要差很多 。到时就是女的在家做家务带小孩。大数据杀熟就是没有框住你前 。各种补贴各种优惠 。让你爽到底 。框住你以后 。就开始各种套路你了
其他观点:
“大数据杀熟”无孔不入 。可以这么说 。只要你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只要你在线上消费 。那么一定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不信我可以给你举几个例子:
早在2018年的时候 。一天我和朋友在我家中小聚后外出 。我们使用同一个打车APP在同一个地点定位同一个目的地 。选择的乘坐车型也一模一样 。他手机显示出的定价是32元 。而我是36元 。为什么?因为我经常打车来往两地 。在APP的定义里 。我被定义为“熟客” 。吃定我了 。
还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这个是别人做过实验的 。用4部手机定同一家酒店的同一间客房 。4部手机中有两部显示的价格是699元 。另外两部手机中一部显示价格是661元、一部显示720元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显示720元的哪部手机是最高档最贵的手机 。显示661元的那部手机是最便宜的智能机 。你能说这是巧合吗?平台有意无意地向消费者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使用高档手机的都是有钱人 。价格定贵一点”!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文章插图
这种“杀熟”的现象并不稀奇 。或者高价把产品卖给老用户 。或者对手机价格进行分析 。对使用高档手机的“有钱人”进行高定价 。央视就曾经报道过 。在同一家购物平台的同一家店铺 。两个不同的账号买同一件商品 。注册12年的、经常购物消费的那个账号比刚注册没多久的普通账号多花25块钱 。这就是“看人定价” 。而企业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新用户的粘性 。慢慢养成老客户后再杀熟 。一波一波的割韭菜 。谁都避免不了 。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文章插图
还有另外一种“杀熟”的现象 。比如我和朋友同时想买一双跑步鞋 。我在电商平台买鞋时经常浏览一些价格较便宜的鞋子 。超过1000元的基本都不会点开看 。这时候平台在了解了我的购买能力后 。总是向我推荐价格较便宜的鞋子;而我朋友购买力较强 。1000以下的鞋子从来不看不买 。平台就向他推荐价格较贵的鞋子 。这种现象我已经发现了不是一次两次了 。购物平台向我推荐的T恤衫的价格都在100元以下 。确实符合我的购买力 。而我向我朋友推荐的T恤衫的价格都在300元左右 。这难道是巧合?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文章插图
“大数据杀熟”在业内也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 。曾经就有采访人员采访过一个购物网站的程序员 。程序员说他们可以做到每个消费者打开的购物网站首页都是不一样的 。商品是精准推荐、价格是精准定位 。几乎是“千人千面”、“量身定制” 。
“大数据杀熟”再不整治就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
央视曾直截了当地批评过“大数据杀熟” 。直言“杀熟就是宰客 。杀熟就是恃强凌弱 。杀熟就是商业欺诈” 。
同时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通过立法整治大数据杀熟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文章插图
8月20日 。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 。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部法律针对日趋严重的大数据杀熟和过度采集用户信息的现象做出了约束:
第一 。明确个人信息属于隐私 。不能被电商等平台用作商业盈利;
第二 。禁止过度采集用户信息 。采集范围应该做到最小、保存时间应该做到最短;妥善处理个人敏感信息;
第三 。严禁大数据杀熟!
第四 。个性化广告一律不得强制推送;
央视痛批大数据杀熟!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们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文章插图
写在最后:
在之前 。虽然平台有“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但是一方面维权难 。消费者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维权;另一方面 。也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这两方面都使得“大数据杀熟”现象肆意生长、蔓延开来 。
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审议通过和即将实施 。未来各网站、APP必然会对自己的行为予以约束 。同时广大消费者也有了维权的依据 。只有真正做到“有法有罚、违法能罚” 。才能有效对个人信息进行最大程度上的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