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建立的一种全国性药品监测机制,旨在监测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为制定药品安全管理政策和指导药品合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 。该系统主要包括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品监测研究和药品安全评价三个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确保药品使用安全和有效性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文章插图
来源:【中国医药报】
□ 许明双
近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全面呈现202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总体情况 。全力推动体系能力建设,持续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快优化监测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科研创新工作……2022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扎实开展,监测评价能力进一步提升,效能持续增强 。
《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增至1435份,全国97.8%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平稳 。
报告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02.3万份,比2021年增加6.1万份 。近年来,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稳步增长,与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发展趋势相同 。从多项重要指标来看,报告总体质量显著提升 。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是衡量报告总体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收集和评价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一直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 。2022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4.2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31.7%,比2021年提高1.3个百分点;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6.4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13.0%,较2021年提高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监管部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 。
2022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为1435份,较2021年的1392份增加了3.1%,说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同时,2022年全国97.8%的县级地区报告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反映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覆盖广泛 。
监测总体情况保持平稳
202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218.5万例次 。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品占比依次为82.3%、12.8%、2.6% 。2022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33.9万例次,化学药品、中药、生物制品占比分别为87.4%、5.9%、5.0% 。
与2021年相比,2022年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未出现显著变化 。从不良反应涉及患者年龄看,儿童用药总体安全性依然良好,临床应持续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 。从药品类别看,抗感染药报告占比继续保持下降趋势;肿瘤用药严重报告构成比居首位,提示临床应始终关注该类药品风险 。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报告》分析指出,2022年中药占总体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呈下降趋势,严重报告占比低于总体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严重报告占比,但仍需要注意安全用药 。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也是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关注的重点之一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总品种数为685种 。《报告》显示,2022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