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意思10字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

掩耳盗铃是指人们明知道真相或危险,却故意选择无视或淡化事实,并做出不理智的决定或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人们不能承受真相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宁愿继续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里 。而事实上,掩耳盗铃只会加剧风险,无法解决问题,迟早会为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因此,面对现实,拥抱真相,成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和挑战的人,才是正确的选择 。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是一个成语,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后来钟演变成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
《吕氏春秋·自知》中记述说,春秋时晋国六卿范氏被灭,百姓都跑到范氏家中拿东西,有人拿了一口钟,想背走,但钟太大,无法背走,便用锤子砸,结果钟发出巨大响声,那人担心别人听到来争夺,便捂着耳朵继续砸钟 。
《吕氏春秋》随后评论说:“不愿让别人听见是可以理解的,不愿让自己听见就说不通了 。作为国君或家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岂不和这是一样的么?厌恶别人听到其过错还说得过去 。”

掩耳盗铃的意思10字 掩耳盗铃的意思和道理

文章插图
掩耳盗铃
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帝,十余岁就精通武术,一生中更是作诗近4万篇 。在皇帝位置第五十七年,亲自撰写成《十全武功记》,自诩“十全老人” 。命人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 。对,他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中可以说是将掩耳盗铃发挥到了极致,虽然满足了他的权欲和虚荣心,却给后来的屈辱史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
他一生中以探 *** 情、考察河工为由,不惜花费巨资六下江南,原本经过他老子雍正的努力,国富民强国库充盈,但在他挥霍下国库却变得囊中羞涩 。之所以乐此不疲的六次下江南,一大半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打造的“太平盛世”的那份虚荣心 。好在地方官员也十分配合,懂得官场之道,“迁徙贫苦老百姓并把沿途经过的地方门面整修一遍,一路上都是国富民丰的景象 。”我想除了老百姓不糊涂,皇帝和官员都在装糊涂吧 。
自清兵入关,在武力和儒家教条的双重打压下,文人多数就已经闭口 。但是到了任何时候都会有不怕死的文人,他们将不满写在了书中,或者是保存皇帝认为不应该保存的书籍,这一下子就惹恼了乾隆皇帝 。这怎么能行,皇权容不得半点挑战,自己的过错更是不允许他人半点的质疑 。
于是,乾隆帝为了打击朋党以及加强对 *** 的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并借此焚书控制 *** 反清思想的传播 。然而,乾隆时期当时民族矛盾和斗争的情况已经逐渐缓和、并且在汉族臣民已承认清朝对全国统治的情况下,乾隆帝仍将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严重性夸大,并且表现得过度敏感,哪怕是一个很正常不过的诗句,都认为是在批评他 。
乾隆皇帝
其实在乾隆初年,乾隆帝一度下诏停止文字狱,他曾谕称“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 。但是自乾隆十六年波及全国的“伪孙嘉淦疏稿”事件开始,文字狱开始重现 。尤其到乾隆中后期,文字狱达到高峰,而且非常严酷 。乾隆年间共发生文字狱案件一百多起,大大超过前朝 。这下好了,身边以及天下的文人都是马屁精,大清国的“盛世”在他的手里达到顶峰 。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遣使乔治·马戛尔尼于乾隆83岁生日时到中国寻求驻节,抵达中国后双方出现与乾隆帝会面采“单膝下跪”或“三跪九叩”的礼仪之争 。乾隆帝认为马嘎尔尼不是使节而是贡臣,须行叩拜大礼 。还认为英国不过是蛮夷之地,使团带来的高科技产品也比不上皇宫内的装饰品 。以一副傲慢的姿态将英国使团当作小偷,赠送了大量的丝绸和茶叶给英王,并完全拒绝了英国贸易请求 。殊不知封闭的大清国已经全面落后西方世界,更是远远落后于英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