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疏有别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吗的简单介绍

亲疏有别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吗?在古代,亲疏有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不同的身份地位,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比如在皇帝面前,一般都是尊卑有序的,但是在平民百姓家,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 。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果你是主人的话,那么你就可以随意坐在哪里,不用顾忌什么 。
本文目录一览:

  • 1、儒家是怎样的亲疏有别?
  • 2、中国人为什么亲疏有别
  • 3、中国传统文化礼的理解
儒家是怎样的亲疏有别?【亲疏有别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吗的简单介绍】儒家的亲疏有别是说一个人要理智的分析,去对待不同的关系.
例如,父母,子女,兄弟,知己,朋友等等.每一个词都代表了一种程度的关系.由内而外,就如善者善天下,如果他连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善待不了他又会因为什么去善待天下呢?
亲疏有别,由亲至疏,站稳脚跟一步一步的去兼济天下.
亲疏有别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吗的简单介绍

文章插图
中国人为什么亲疏有别这是传统 。从历史渊源来看,有至少这样两点 。第一,从古代世袭制开始就以血缘辨亲疏,只有亲生儿子,而且一般必须是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 。并且延续整个封建社会 。第二,古代有修家谱、族谱的传统 。这样也将血缘纽带作用发挥得更久远深入 。
中国传统文化礼的理解一、何谓“礼” 。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释名》曰:“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 。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 。
二、“礼”的内涵
(一)礼之本质 。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 。《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韩非子(见韩非)云:“礼者……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 。”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
(二)礼之原则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