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血统原因 。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时候 。蜀国是皇姓 。如果是蜀国统一 。人们在心理情感上会更加认同 。然而却是魏统一了 。而曹操的宦官的后代 。血统不高贵 。必须引起不满 。从而加以丑化 。
二是文化原因 。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太深了 。如果把刘备和曹操相比较 。刘备是真小人 。伪装得好 。而曹操则是奸雄的形象 。在儒家文化中 。真小人伪装得好而受到赞扬 。而奸雄则会受到抨击 。是曹操的形象更加真实 。
三是作者的感情因素 。任何一体著作都会掺杂作者的个人情感 。在《世说新语》中 。作者个人情感掺杂较多 。而《三国志》相对更加客观真实 。
其他观点:
谢邀@问答 。
小哥出品 。必属精品!
曹操是三国时代一方霸主 。引领末代汉室群臣对抗东吴孙权、西蜀刘备两个国家 。华夏大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后人了解三国的历史 。多以陈寿所著《三国志》为重要参考 。而《世说新语》为刘义庆所著 。这两部著作中对曹操的评价截然不同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小哥详细分析 。
下面 。小哥先详细介绍一下《三国志》和《世说新语》这两部著作 。

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文章插图
《三国志》
《三国志》为陈寿所著 。陈寿(233年—297年) 。字承祚 。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 。三国时期蜀汉和西晋史学家 。
《三国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 。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 。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 。因为其过于简略 。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 。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 。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
在陈寿创作《三国志》以前 。魏国和吴国都有自己的史官负责编撰本国的历史 。但是蜀国没有设置“史官”一职 。所以陈寿做《三国志·蜀志》完全是自己自行收集资料来编篡的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 。《魏书》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 。《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 。列传 。蜀 。吴二志只有列传 。陈寿是晋朝朝臣 。晋承魏而得天下 。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 。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 。没有纪 。
从篇幅来看 。《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 。《吴书》约占三分之一 。《蜀书》约占将近四分之一 。
《三国志》取材精审 。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 。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不妄加评论和编写 。
从《三国志》到《世说新语》,曹操是如何“人设崩塌”的?

文章插图
何为“传”?何为“纪”?
传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 。
“传”分为自传、列传、别传、外传等 。
自传 。顾名思义 。就是自己为自己写的传记 。
列传 。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 。也有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
别传 。指本传(列于家谱或列于正史的传)以外的传记 。或对本传的补充记载 。
外传 。凡是人物为正史所不记载 。或正史已有记载而另为作传 。其事迹与正史不同 。或是记录一人遗闻轶事的 。都称为外传 。
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述翔实的史事为主;另一类不排斥文学的虚构和想象 。它的写作强调历史纪实性、庄严崇高感和艺术聚焦点 。
传记中的不同文体类型 。如人物传记、自传、评传、小传、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等 。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和实用功能 。
皇帝的传记称“纪” 。一般人的称“传” 。纪就是传记的意思 。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经、时间为纬 。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其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 。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 。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 。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 。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