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受众心理学的概念( 二 )


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 。这次调查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 。更为关键的是“受众”这一概念从此深为广大新闻媒介从业人员所接受,而与受众相关的概念是广告市场、发行量大小、收视率高低、潜在的读者市场等概念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受众的研究有了专门的组织 。20多年来,许多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受众调查,1995年后,社会上的调查公司渐渐多了起来,受众调查的深度、广度都有所突破 。根据受众的反馈,媒体不断寻求新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以满足受众多种层次的需求 。随着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体的竞争加剧,如何将受众市场这块蛋糕做大成为大家所共同关心的话题 。可见受众中心论已经渗入大至国家小至地区的各个传播媒介 。
什么是受众表现心理【受众心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受众心理学的概念】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
1、认知心理
2、好奇心理
3、从众心理
4、表现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击心理
社会新闻是最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也是媒体赢得场、战胜竞争对手的一项有力的武器,因此社会新闻受到了各种媒体无与伦比的重视 。这不仅是因为社会新闻能够抓住受众的眼球,容易获得独家头条,更重要的是社会新闻满足了受众一定的心理需求 。
1)社会新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
社会新闻相比起其它的新闻类型能更大地满足受众不同种类的好奇心,这就是它在今天受到受众喜爱和媒体重视的原因所在 。不过好奇心也分高级和低级,对于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东西,充满好奇往往会造就一代伟人;但若是仅仅对一些阴暗、污秽、无用的东西表示好奇,那反而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市场、利润而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的好奇心,报纸上尽是“星、性、腥”的社会新闻,大大地降低了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从长远看,这反而是得不偿失的 。
2)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
每个人都只会把自己光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面前,但是每个人又都很渴望看到别人秘密的一面,这就是一种窥私欲,而这种窥私欲只有社会新闻才能满足 。近几年来,电视上的社会新闻经常采取隐性采访的报道方式,虽然说这种采访方式能够获得比较真实、客观的新闻,但是它在道德、法律上一直存在着疑点,不过媒体一直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强力的武器,这就是因为它非常受到大众的认可 。它隐蔽的镜头感、乔装的访问方式,都给受众一种强烈的窥视感,受众甚至可以幻想自己正身临其境地窥视着别人的生活,窥视着别人秘密的一面 。
3)社会新闻能满足受众的对比心理
一般受众在认识某种事物时都喜欢对比,这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 。有比较就有鉴别,一比较就立见高低良莠 。受众在这时最容易产生的两种感情就是嫉妒心与同情心--嫉妒强者,同情弱者 。这其中又以同情心为受众所欢迎 。社会新闻中就有许多能激发起大众同情心的报道,特别是一些关于病人、贫困生等的报道,采访人员往往把报道的基调建立在同情弱者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心态 。媒体这种为了迎合受众同情弱者的基调,使得社会新闻的报道经常会失去其公正客观的立场,特别是在涉及到法律案件的一些社会新闻的报道上,媒体经常会无意识地为迎合大众的同情心,让案件往大众所期盼的方向发展而制造舆论对司法人员施压 。在很多时候,媒体这种做法严重干预了司法的公正和独立,对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