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学的概念和特点 受众心理学的概念

受众心理学的概念 。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幸福的定义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是金钱还是爱情?是事业还是家庭?是朋友还是亲人?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灵的满足 。
本文目录一览:

  • 1、什么是受众心理?
  • 2、什么是受众表现心理
  • 3、什么是受众?什么是受众心理?
  • 4、受众心理的几种重要的理论是什么
什么是受众心理?受众——从靶心到中心(希望对你有用)
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的 。在这些变化中受众观念的变革十分突出 。中国新闻媒介越来越重视受众、贴近受众 。但是,如何看待受众观念的变革,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受众中心论”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研究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必然替代以传者为中心的观念,其理由是“这种观念转变符合世界范围内传播观念发展的规律,是现代化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这种转变开辟了中国新闻改革的一条稳妥可靠的道路” 。本文试图以史实的手法描述新时期受众观念在我国的逐步演变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为市场经济下受众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参考 。
一、受众观念的历史演变
1、受众观念的理论依据
所谓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 。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 。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
真正实现从传者中心论到受众中心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 。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 。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 。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假设的中心是受众 。它主张受传者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 除此之外,德国学者伊丽莎白·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与理论,从而在新闻理论界确立了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
在实践上,西方新闻界也经历了一个漠视受众到重视受众的转变过程,甚至一度把受众中心论发挥到了极端,如黄色新闻的泛滥 。西方新闻界先后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责任理论的提出,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弊端进行限制和革除 。无可置疑的是,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已经牢牢确立了 。西方新闻的传播观念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
2、 我国受众观念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后,受众中心论正式被新闻理论界提出,并引起争议,然而,受众中心论仍然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并与市场中的大众媒介互为指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