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从我国流入哪个境界 绥芬河从我国流入哪个国家( 二 )


据绥芬河市官方史料记载 , 1923年3月 , 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设绥芬河市政分局;1927年4月 , 国民政府成立东省特别行政区绥芬河市;1933年7月 , 绥芬河公署成立 , 隶属伪北满特别区公署 。上世纪30年代 , 有俄、日、朝、英、法、意、美等18个国家的使节和商贾云集于此 , 文化和经贸交流异常繁荣活跃 , 五颜六色的各国旗帜林立市区 , 时称“旗镇”和“国境商业都市” , 并获得了“东亚之窗”的美誉 。绥芬河还在中国东北边陲最先开通了火车、汽车 , 最先有了电灯、 ***  , 被冠之“文明中心” 。彼时 , 来自内地和多个国家的商人有1万多人 , 常年往来于绥芬河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之间 , 从事边境贸易 , 人称“跑崴子” 。
在今天已经被改造为中东铁路纪念馆的绥芬河老火车站内 , 通过一幅幅老照片 , 我们可以窥探到铁路为这座边陲小镇带来的繁荣 , 而在绥芬河老城内 , 一座座俄式建筑 , 也记录了这座小城曾经的繁荣 。
与邻国俄罗斯的交流、融通 , 是绥芬河与生俱来的特质 。
因窗口而兴
在绥芬河新国门的连廊内 , 在绥芬河老火车站的展厅内 , 在绥芬河博物馆的展示墙上 , 你都会看到一张关于元宵节灯会的老照片 。
1987年 , 当时的国务院经贸部授予绥芬河市对苏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的权限 。山城站在了新的历史起跑线上 。从此 , 田园般的生活中注入了“国际意识” 。灯会 , 亦是如此 , 那时候 , 每年的元宵节灯会 , 几乎就是一场贸易洽谈会 。
改革开放初期 , 绥芬河还是一个“一条马路、一盏灯 , 一个喇叭全城听”的万人小城 。随着中苏关系缓和 , 上世纪80年代末 , 绥芬河市开始与相邻的波格拉尼奇内开展贸易合作 。贸易一开 , 绥芬河迅速成为中国东北开放的一扇窗口 。
在不断探索中 , 边境贸易在绥芬河慢慢展开了 。1987年10月26日 , 绥芬河与滨海边疆区易货贸易正式开通 , 在天长山脚下小绥芬河南中俄边境附近 , 双方设立一处铸铁手动挡杆 , 用以规范过境人流和车流 , 这就是绥芬河的第一代“国门” , 现在 , 这道国门正安静地伫立在绥芬河的中俄边境线上 。
已经退休的原绥芬河市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李恩泰 , 以前总愿意和老伴一起到绥芬河国门那走一走 , 看看已经正式投用的第三代国门 , 再看看已经“退役”的第一代、第二代国门 。
“兴边通贸 , 让绥芬河有了今天 。”李恩泰说 。
1991年10月1日 , 第二代国门落成使用 , 绥芬河拥有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门 。
如果说第一代国门见证了绥芬河现代边境贸易的开始 , 那么这座集过客、过货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建筑 , 见证的则是绥芬河口岸的迅速成长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汽车临时过货运输口岸 , 到1994年成为国家客货运输一类口岸 , 绥芬河在贸易中迅速成长 , 一个边陲小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境商都” 。
2012年8月 , 绥芬河第三代国门正式开始建设 , 2014年底新国门建成 。第三代国门高51.8米 , 长81.8米 , 跨度54.1米 , 双向8车道通行 , 国门主体建筑共分九层 , 气势雄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