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女子违规外出 北京49人违规外出 新闻( 五 )


虽说有一部分人这么想也很正常,但从网上调查来看,很大一部分人都这么认为,并且坚信不疑 。这都是些什么人呢?这些天来不少人和我聊起这件事,他们大多是媒体和评论圈的朋友 。当我把自己的分析告诉他们,有人不屑地回答:“现在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他们受过职业训练,按理说对媒体和舆论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至于不加思考就轻信 。如果连他们都强烈质疑这件事,可以想见问题有多么糟糕 。
这也是真假胡斌风波中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地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斌是真是假根本无关“全局” 。因为这种绝对的不信任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上是舆论和司法的严重对立 。司法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如果司法行为受到绝对的怀疑,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公众当然有权质疑政府和司法部门,政府和司法部门也有义务和责任对公众有所交待 。但这种质疑是出于理性的原因,而绝不是出于一种极端情绪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别 。
当然,我们可以说,正因为大量的司法不公才导致了普遍的不信任 。就此而言,不能把目前的状况单纯归咎于社会舆论一方 。要化解公众的质疑,根本途径也在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但是,公众和舆论同样有必要站在客观立场上,就事论事地区别看待不同事件 。否则,舆论和司法的关系只可能陷于无解的可怕僵局 。(魏英杰)
曹林:越是信任危机越需小心质疑
针对近日网络愈演愈烈的“胡斌替身传言”,继审判法院回应否认后,对审判负有监督职责的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又做出回应,从多方面确证了出庭受审的胡斌就是“5·7”交通肇事案肇事者胡斌:胡斌回答的所有问题与检方所掌握的事实证据都互相印证;胡斌的身体有特殊的特征;庭审播放后胡斌老师同学未提出异议;事发后的监控录像也可以证实 。(中新社7月30日)
网络称人肉搜索出“替身者”为杭州的哥张礼礤,不过据杭州交通局提供信息,经仔细调查核实,杭州市出租车正、副班驾驶员中没有叫张礼礤的人 。一名北京男子也在四处向媒体证实,被网友散布到网络中的“张礼礤”照片是自己的,并不是什么替身,因为此事自己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张礼礤”原来子虚乌有,不过是一场以讹传讹的网络恶搞 。
综合这种种信息,我偏向于相信庭审时的胡斌并非替身 。有人会反问,你为什么相信检方而不相信网络——一方面杭州检方的举证确实很有说服力,而网络质疑则很轻率和随便(“张礼礤”即是明证);另一方面因为杭州检方是实名回应,并且在舆论聚焦下强调“负责地依法证明”,而网络多是匿名表达,从负责任的角度看,实名要比匿名更靠谱些 。还有人会问,你并不掌握事实,怎么就轻信胡斌并非替身——我想反问的是,有几个人真正掌握事实呢?我们不过都是远离现场的旁观者,只能根据常识常理和既有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断,哪一个网友拿出了确凿的事实证据证明了胡斌就是替身呢,不过都是盲目的、恶搞起哄的、带着情绪的怀疑而已,同样可举子虚乌有的“张礼礤”为证 。
胡斌替身传言引起的风波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信任危机下,我们应该如何去质疑?我们是否可以理直气壮地怀疑一切?我的观点是,越是在信任危机之下,越需要小心去质疑,而不能毫无节制地以“信任危机”为借口,很随便和轻率地将怀疑指向一切,这样的墙倒众人推,这样互相强化不信任的怀疑,对那种四处弥漫的不信任推波助澜,只能加剧人际间的不信任,并最终将社会的信任体系推向崩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