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评价“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如何理解这首词?( 二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此时的辛弃疾不再是\"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的横槊少年 。经历了人世危机和宦海沉浮 。公元1205年 。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 。因自己的抗金策略有损当权者的利益 。被降官 。调离 。满腔杀敌救国的抱负又再次落空 。词人满怀忧愤和对民族前途的担忧登上京口北固亭 。看着眼前的国家山河 。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 。应在该词艺术技巧的探索中感悟其独特的思想价值 。
臻于化境的用典艺术
辛词语言的一大风格便是好用典 。这首词可谓用典的典范之作 。典故本身承载着其客观的历史内容 。稼轩的成功在于用事虽多 。但不留刻意雕琢的痕迹 。每一次的典故呈现都类比贴切 。无论是借古抒怀还是借古讽今都极见功力 。
该词作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全词以\"京口北固亭\"为依托 。以\"怀古\"为手段 。以\"抒怀讽今\"为旨归 。先后以六个典故结构全词 。意境开阔 。情感悲愤浓烈却含蓄吐之 。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京口\"乃是东吴大将孙权抗衡曹魏之地 。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崛起灭晋之地 。由此面对南宋王朝的半壁江山便自然转入对两位英雄豪杰的追忆之中 。
词的上片:\"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从当年曾一度盘踞于此 。西破黄祖。北败曹操 。断坐东南的孙权写起 。然而物是人非 。那个歌舞升平的过往早已在历史的风雨中沉沦 。\"无觅\"暗含了词人多少世无英雄的落寞之感以及家国无所系的忧虑;接着更近一层 。紧承上句的破败之景而来\"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沉痛惋惜之感越发浓烈 。他又想起宋文帝刘裕 这个崛起于孤寒的乱世皇帝 。在京口之地削平叛乱建立刘宋王朝 。在南朝盛极一时 。刘裕才略与胆识兼备 。两度挥戈北伐 。百余年来沦陷于异族践踏下的黄河以南地区 。一度被收服归入汉族版图 。稼轩满怀崇敬之情追忆英雄 。可代表英雄的遗迹早已被草树掩盖 。一抹斜阳更添荒凉之感 。孙权、刘裕的典故生成于眼前登临所见之景中 。浑然迭出 。推动词人的情感脉动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抚今追昔 。词人再也无法按捺住心中的愤激之情 。眼前浮现出金戈铁马的岁月 。曾经盛极一时的英雄退出历史舞台 。空留下一片荒芜 。无处可寻 。曾经沙场点兵的自己 。空有一腔热血 。如今也只能和泪看旌旗 。摩挲抚剑 。弹铗悲歌 。
词的下片:以刘裕之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直接切入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赢得仓皇北顾\"公元405年派王玄谟帅军北伐 。刘义隆急于事功轻启兵端 。最后惨败 。只留下仓皇北顾的悲哀 。这既是上片刘裕典故的自然接续 。也从正面的歌颂转向反面的揭露 。前后殊途同归 。加深了词作的现实意义 。告诫南宋王朝要做好充足准备 。不可重演\"草草\"发兵的悲剧 。而历史的实践表明南宋确实重蹈了这出悲剧 。实亦悲哉!也许此时的辛弃疾已经万念俱灰 。他从滔滔历史回到现实 。心中已多少预感到了南宋王朝行将到来的秋天 。他回望自己坚守了四十余年的抗敌复国理想 。四十三年前他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征战沙场 。对于\"季子正年少 。匹马黑貂裘\"的过往怎能忘怀?一个伟岸的英雄词人跃然纸上 。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透纸背的力量 。\"可堪回首 。佛狸寺下 。一片神鸦社鼓\"在对现实无限的失望中词人由眼前佛狸寺所见引出又一典故 。紧承刘义隆草率出兵而来 。当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打败王玄谟军 。追击到瓜步山建立行宫 。就是词人所言\"佛狸寺\" 。国家民族正遭受这异族铁蹄的入侵 。而这里却是社日的升平景象 。词人跨越空间时间的长河 。以\"佛狸寺\"暗指侵略者 。与本朝的社会现实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可堪回首\"写出了比\"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更深刻的伤痛感 。稼轩对这片国土爱得深沉而真切 。词作所折射出的愤激与痛楚也越发感人 。\"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作结 。全篇收放自如 。想起廉颇晚年仍希望复用于赵国而终未被启用的故事 。思及自身 。廉颇尚有人询问 。而自己都无人问及 。枕戈达旦 。扶大厦之将倾 。挽狂澜于既倒是这个英雄词人一生的理想 。马革裹尸当自誓是其无悔的追求 。六十六岁的年纪虽初心未改 。然在时代的大潮中有太多求而不得的无奈 。这是辛弃疾的人生悲剧 。从用典方面讲 。全词以对英雄的怀念开篇 。最后以英雄自况结尾 。结构完整自然 。且最后的发问耐人寻味 。意境悠远 。

推荐阅读